1981年春节,敌营十八年如期在央视屏幕上亮相,成为大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讲述地下党员在风云突变的岁月中隐藏与抗争的故事,首次将烽烟背后的温度与人性展现于电视观众面前。播出后反响热烈,关于这部剧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也随之浮出水面,成为影像史上的一个重要注脚。
若将时间线倒回来审视,其幕后历程同样波澜起伏。央视最初给与的制作经费仅十万元,虽然在当时已属于相对可观的规模,但要在如此拮据的预算内完成高质量的创作,仍需精打细算、处处节省。服装方面更是捉襟见肘,剧组无法单独定制,只能向外借用。男主角🎭️江波的戏服经常出现只有上衣、没有裤子的尴尬局面,因此拍摄时常只能拍上半身,领口因尺码偏小而系不上,帽子也偏小,导致他在剧中多次不系风纪扣、帽子常被手持,画面显得有些违和。
开机拍摄的首场镜头设在庐山秀峰的外景,呈现地下党秘密接头的紧张场景。山风混着松针与湿气扑面而来,周围不时传来远处游人的惊讶声与孩子的好奇喧哗。整个摄制组仅有五人,人员极度紧缺,王扶林导演不得不四处招兵买马,辗转多地寻找合适的人选。百天时间里,拍摄工作紧凑而高强度,完成了两千多个镜头,甚至有一天要连拍五十多镜头。最终,剧组在1981年春节前夕把成片赶出,带着满腔的苦涩与希望推向银幕。
在演员🎭️阵容的筹备方面,同样经历了不小的挑战。王扶林说服了一位在《艳阳天》《创业》等影片中表现出色的男演员🎭️张连文担任男主角🎭️江波。随后,又从中国广播艺术团电视剧团挖掘了张甲田、马加奇等人,并从北京电影学院挑选了李小力、夏汉碧等,逐步搭建起一支能够承担该题材的演出班底。
关于故事的源起与创作,最初的灵感来自1980年的一次热潮。大陆在播放美国电视系列片《加里森敢死队》后收视率居高不下,央视决定自制电视剧。导演王扶林从观众来信中发现了这段具备悬念的真实感题材,请来作者唐佩琳改写剧本。唐佩琳以章回小说的形式创作,仅用十几天便完成了十集剧本,随后剪辑成九集播出,成为这部作品的初始框架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