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刷完第七期下半场的拼盘赛,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热闹非凡!这一场几乎把不少“重量级”选手都拉到了一起比拼,场面堪称神仙打架。小陶关注的三位——杨蒙恩、于祥宇和房主任——同场竞技,结果于祥宇发挥最稳,杨蒙恩稍逊一筹,而房主任则终于露出了“败相”。
回想房主任的登场之路,还真有点传奇色彩。她第一次上台,就让现场的女观众哭成一片,杨天真甚至哭到说不出话。当时的氛围确实把她“神化”了,但冷静下来细想,她第一期的段子真有那么炸吗?真的有那么多让人动容的梗吗?
她第一期的内容,主要是拿自己和前夫的往事开刀,带着调侃的语气吐槽生活里的苦难:前夫和公公像打双人赛一样欺负她,结果被她反手送进医院;还抱怨父母死活不让她离婚,怕丢人、怕没面子。整段故事像极了农村妇女的心酸日常,观众一听就能共情,尤其是没经历过的女性♀️,也会觉得她的委屈让人心疼。
很明显,节目组是有意捧她的。就像真勇说的,这就像一出“农村版变形记”,终于有人把农村妇女的辛酸事儿搬上了舞台。于是,房主任凭着第一期的“苦难牌”,从一个无名的农村大妈,一跃成了炙手可热的脱口秀新人。第二期她依然说村里的事,这次火力转向前婆婆和前小叔子,吐槽重男轻女的陋习、吐槽生女儿就被说不吉利。这些在山东确实存在的问题,被她说得既讽刺又扎心。节目组还把她的两个女儿请上舞台,增添了不少好感度——亲人现身,观众自然更容易买账。
两期 buff 叠满后,节目组显然还想把她再往上捧,结果到了第三期,问题来了。她一旦离开“农村题材”的舒适圈,段子就显得力不从心,观众也找不到共鸣。全场能记住的,估计只剩那句“年轻人能躺平,老人也要躺平”的感慨了。
对脱口秀演员🎭️而言,阅历就是宝藏。没有丰富的经历,就难以持续输出爆梗。付航、呼兰、广智、智胜能一直发光,就是因为他们有不断产梗的能力。而房主任的素材,多半只是村头八卦的延伸,这种东西撑不了几期。一旦脱离那个语境,她的舞台魅力立刻下降。
更关键的是,她前两期的风格已经把自己“定死”在“苦情大妈”的人设上。如果后续不能延续这个方向,观众自然不会再买账。节目组想力捧新人没问题,但没有梗硬撑,就显得有些尴尬。
难道以后真要靠幕后编剧们“喂稿”吗?可问题是,她的表演状态也不稳定:忘词、打嗝、体力不足,这些在最新一期里表现得一清二楚。观众想看脱口秀,是为了轻松开怀,不是为了替演员🎭️捏一把汗。第一次大家能宽容,第二次还能鼓励,但第三次呢?观众可不傻,没人花钱是为了看“水时长”的。
——总结一句话:房主任的成名靠的是“苦难故事”,但想走得长远,还得靠“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