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只能共苦,不能同甘”,这句话若用在郭德纲和李菁身上,倒也恰如其分。
两人曾一起撑过德云社最艰难的岁月,连温饱都成问题的日子里,他们相互扶持,硬是把濒临消亡的相声撑了起来。可等到日子真正好过了,李菁的一声“告辞”,却让兄弟情谊戛然而止。
外界曾盛传两人散伙是因为“分钱不均”,直到多年后,才有人揭开真相——钱根本不是问题,真正的分歧,藏在理念里。
---
十多年前,相声的境遇远非今日。那时观众寥寥,剧场常常冷冷清清。郭德纲、李菁与张文顺老先生,因同样的热爱走到一起,凑成“铁三角”,创办了“北京相声大会”,也就是日后德云社的雏形。
条件之艰苦,难以想象。百来平米的小剧场,没有像样的后台,郭德纲带着妻子王惠在剧场里打地铺,演出结束后拉上幕布便是床。李菁白天还得去曲协整理资料贴补开销,晚上再赶回来说相声。哪怕台下只有一两个观众,甚至干脆没人,他们依旧坚持:郭德纲单口,张文顺接上,李菁快板,再凑一段群口。
最动人的一幕,是那次停电。伸手不见五指的剧场里,张文顺掏出手机打光,郭德纲抹着汗继续说,李菁举着快板在观众席里转圈。三个热爱相声的人,用满腔热气,把快要熄灭的舞台燃了起来。
---
2005年之后,德云社逐渐火爆。票一票难求,外地观众专程跑来北京看戏。然而,火起来后,郭德纲和李菁的分歧愈发明显。
李菁自幼师从名家梁厚民,出身书香,对他而言,相声是祖宗留下的手艺,得下苦功练基本功。他要求学员必须滚瓜烂熟八十个传统段子,坚持每周举办研习班。
郭德纲的思路则务实:要先让相声活下去。于是他开设“三月速成班”,学员只要能登台就行,先让观众听到相声,再谈磨炼。
到了2008年,德云社学员已从三十人涨到三百人,但传统节目所占比例却越来越低。李菁忧心忡忡,屡次提议,却始终和郭德纲僵持不下。
---
真正的裂痕出现在2009年海外巡演。李菁发现投资方把演员🎭️食宿标准从每天300元抬到800元,演出时长却缩短了近一半。在他看来,这是把相声当作生意糊弄观众。两人激烈争执,从此心结难解。
张文顺老先生去世后,李菁在社中失去了最能说得上话的靠山,渐渐被边缘化。
2010年,“反三俗”运动席卷相声界,德云社成了重点打击对象,演出停摆,风雨飘摇。偏偏此时,李菁选择退出。外界一片骂声,说他“落井下石”“只能同甘不能共苦”。可无人知晓,他离开时,仅带走了自己设计的广德楼舞台机关——那是他们当年一起敲打出来的成果,也是初心的象征。
李菁不是不想帮,而是两人理念彻底岔开:郭德纲要靠商业化让德云社壮大,李菁却只想守住传统。
---
离开后,李菁走上了“守艺”的道路。2011年,他登上央视春晚表演《专家指导》,2015年复排几近失传的《丑娘娘》系列,还担任北京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后来甚至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呼吁保护传统艺术。慢慢地,他积累下“守艺人”的名声。
与此同时,郭德纲则把德云社打造成了“相声帝国”。2015年,全国已开设32家直营剧场,票房超2亿元。相声走进体育馆、音乐厅,甚至衍生出“相声剧”的新形式。虽弟子们时常爆出负面新闻,但不可否认,他让无数年轻人重新认识了相声,也养活了大批演员🎭️。2025年疫情期间,德云社损失超亿元,最终靠弟子上综艺、开线上专场挺了过来。
李菁虽然声量不及郭德纲,却把“传统”二字护得稳。他所在的北京曲艺团,在疫情中靠云演出坚持下来,没有让一个演员🎭️失业。他还用多年时间整理老艺人口述,出版《百年相声口述史》,让那些濒临遗忘的段子重见天日。
有趣的是,2023年德云社重启巡演,开场快板演员🎭️使用的,正是李菁当年改良的七块板技法。虽道不同,但他们骨子里的相声魂,从未断过。
---
回望二十年,何来绝对的对错?
郭德纲像拓荒者,把相声从茶馆带向全国舞台,让更多人看到它的热闹;李菁则像守土人,把老段子护住,不让手艺湮没。表面走向不同,本质却都是对相声的深情。
如今刷短视频,笑过德云社的段子,不妨再找一找李菁的《八扇屏》,便会明白——相声的传承,从来不是一条路。有人往前开荒,有人回头守根,唯有如此,这门百年艺术才能始终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