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名为《生万物》的作品,像一场华丽却失衡的颠倒剧,试图用光鲜的叙事去覆盖历史的裂痕,却把方向弄得模糊不清。最初看到那些原本活跃在古装偶像剧、身价不菲的演员🎭️,突然出现在这样一部农村题材的剧集时,我心中不禁生出疑问:他们到底为何跨界而来?等到观看完毕,才恍然明白这部剧欲表达的核心意向——要让年轻人相信,地主其实是好人。
从剧本到演员🎭️的组合,似乎都在以一种强烈的意向为轴心运转,试图告诉观众一个特定的价值判断。看电视频道的采访剪辑,导演像是被聚光灯照得毫不避讳地讲述自己的取向;但网上的讨论里,有人挖出一位女编剧的身份,仿佛这一点🕐️就能解释为什么剧情会走到这一步。于是,这部剧的改写逻辑,似乎在大众舆论的放大镜下,被赋予了“更符合某种现实观”的解释力。
如果回看原著,地主的形象并非全然光明,他的阴暗面仍在土改故事的边缘隐现;而在电视剧的呈现里,这些阴影被几乎彻底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心地善良、愿意配合改革的地主形象。为何原著作者会默许剧组对原作做如此大的改动?是原著情节改写后更让人满意,还是剧组对市场的把握更具说服力?这些问题都在观众心中留下了问号。
对比之下,《生万物》的人物刻画显得格外辛苦,原剧里地主身上的阴暗面在荧幕上几乎全被去除,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正面的光环。以宁老财这个大地主为例,原著里他在土改面前持犹豫甚至抗拒的态度,显然是对制度变革的阻挡者;而在电视剧里,他却被塑造成一个有情有义、处事圆融的“好人”。同样的道理,苏苏与郭贵耀的命运也被改写:原本的郭贵耀是一个带着悲情色彩的小人,改编后成了一个痴情而善良的角色。费文典原本在原著里是自私薄情的地主家庭成员,电视剧却赋予他抗日为民、民族英雄的光环。宁绣绣被土匪挟持勒索的桥段,在原著中与宁老财的冷硬态度相互对立,而改编后似乎让土匪成了“好人”,对宁绣绣的处置变得模糊甚至正当化。甚至银子这个佃户的女儿,若以旧社会的逻辑来判断,地主强抢民女的情节本应带来凄惨结局;但在剧中,交易、换脸、翻身的情节翻搅起戏剧的张力,佃户家庭因此意外地走向财富的起步阶段。
在对穷人与贫困细节的描写上,作品反而呈现出一种道德框架的单向性,似乎是在以一副市侩的笔触去描摹底层民众的“真实”形象,给人的印象更像是借贫民的情绪来推动对地主的仇富情绪与田产之争的情感共振。这种叙事逻辑的颠倒,让人不禁怀疑:这是不是一种有意的“情绪引导”,以便推动一个看似正义却片面的社会叙事。
综合来看,一部凭借豪华阵容与强势议题包装起来的颠倒剧,最终在导演、编剧与演员🎭️的共同协力下呈现,却丢失了清晰的立场与历史的革命使命。若以历史的视角审视,这样的改写究竟是为了让受众更易理解,还是为了迎合某种市场口味?这部作品究竟应该为谁而看,答案似乎并不唯一,也难以让所有观众真正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