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年的等待,陈可辛导演终于推出了他精心筹备多年的心血之作——《酱园弄·悬案》。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犯罪悬疑片,更像是一幅宏大的画卷,展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与挣扎。
目前上映的《酱园弄·悬案》时长约为一个半小时,但故事尚未完结,仍有下集待续。这起案件发生在1945年,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事件本身的真实性让我们感到一种时空的遥远感。
与其纠结女主角🎭️詹周氏为何要杀害自己的丈夫,不如思考陈可辛为什么要拍《酱园弄》!有人说陈可辛借此片炫耀悲情,但看过电影的人大概会理解,那个悲情有他自己的理由。电影的规模、导演的技巧、美术设计、明星️阵容,无不达到国际水准,每一帧画面都令人叹为观止。
电影本身确实精彩,甚至可以说,如果达到这个水准,观众的兴趣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因素。如今内地评论极为犀利,世界观众还能期待什么呢?要么是心情,心情决定是否走进电影院🎦。再者,这十年间,世界上的人心充满了困惑与不安,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心境才能选择走进影院,观看《酱园弄》呢?况且,这部影片还分为上下集,二次观影似乎是对情节的再次推演。
电影值得敬佩,但分上下集的决定似乎有些误判。如果能够将原本的两个半小时内容压缩得更加紧凑,剧力的爆发可能会更加直接有力;或者将整个案件拍得更为复杂、悬疑感更强,像一部六到八集的剧集呈现也许更合适。
观众的情绪已经难以捉摸,但即使是为了支持陈可辛、支持电影或支持那些大场面,也未必能找到足够的理由去看这样一场充满伦常悲剧的故事。如果想要解释清楚其中的谜团,恐怕需要二次观看。这个“分集”的设计,的确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梦幻感。
当你第一次观看《酱园弄》时,请不要以“谁是凶手”的传统悬疑片思维来看待。正如陈可辛导演所言,电影的重点并不在于解谜,而是展现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无力感。故事发生在1945年的上海,这个新旧交替、动荡不安的时代。电影团队精心复刻了那个年代的酱园弄场景,以冷峻压抑的影像风格将观众带入那个时代,感受角色在历史洪流中的微不足道与无力。
影片不仅充满了悬疑气氛,特殊的时代背景与男女主角🎭️的社会地位更是为电影带来了别样的情感层次。音乐与剪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简单而重复的低音、和弦与鼓声,影片一开始便设定了紧张的基调。即使没有对白,音效与画面处理已经让观众深刻感受到那种不安与不平衡。这种“非旋律性”的音乐贯穿全片,将观众从詹周氏的个人经历带入那个动荡的时代——一个日军统治、男权社会与汉奸警察横行的年代。
作为一名社会地位低微的已婚妇女,詹周氏无疑是当时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影片通过她的故事展现了这个时代对弱者的压迫。她像酱园弄的围墙一样,被这个社会无情地围困着。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通过平行剪辑将詹周氏案件的揭露与西林在舞台上演出的新版《娜拉出走记》相互交织,展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困境与抗争。
影片中的西林,作为一名离婚的女知识分子,代表了女性♀️自主的声音。当薛警官在一众记者面前以男权视角主导舆论时,剧院却因商业利益而选择用丑化詹周氏的舞台剧替代新版《娜》。尽管如此,西林并没有放弃,她通过报纸📰专栏为詹周氏发声,并通过另一位女囚王许梅,将自己的支持传递给詹周氏,激励她为自己争取发声的机会。
当詹周氏第一次出庭时,影片以俯视角度展现了她进入法庭的场景,强调了她作为弱者唯一一次发声的机会。在法庭上,她的反击令薛警官原本压倒性的胜利瞬间逆转。影片的音乐由此转向悲怆旋律,展现了三个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悲伤与无力,但她们的反抗却似乎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氛围。
陈可辛曾表示,商业电影相对较容易拍,因为观众的情绪可以被快速引导。而他拍摄的电影却始终没有黑白分明的角色设定,因为他认为每个反派背后都有自己的理由。对他来说,电影中的角色并非非黑即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如果将敌人视为反派,只会让世界变得过于简单,问题也难以解决。
对于《酱园弄》,陈可辛的目标并不是让我们看到一个简单的对错,而是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与社会背景,展示出那个时代的巨大矛盾。尽管影片展现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但这些问题本身并没有被解决,反而成为了永恒的课题。
而电影中的那些暴力场面,陈可辛并没有过多渲染。他更倾向于让观众思考詹周氏为何要采取如此极端的行动,尤其是章子怡饰演的詹周氏,她面对屡次受到虐待的丈夫,以及为坚持己见而死咬不放的警察局长,最终只能选择反击。影片通过这些细节,探讨了弱者在压迫面前的顽强抵抗。
总之,《酱园弄》是一部充满社会与历史意义的电影,虽然它没有为我们提供简单的解答,但它却让我们反思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个体的命运。陈可辛通过这部影片,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刑事案件,更是一个关于命运、历史与社会力量的深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