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今天,华语乐坛的专辑销量普遍低迷:不少歌手的新专辑往往卖不过一万张。就连实力与口碑兼具的梁博,在今年推出的新作《精气神》,据传销量也只是几千张。而这已经算是当前较为成功的成绩了。相比之下,三十年前的华语乐坛则是完全不同的盛况:
张学友——传闻专辑销量达到3000万张。
王杰——传闻专辑销量更是高达6000万张。
如此夸张的数据几乎是梁博销量的数千倍。那这些数字是否真实?又为何如今的市场一片萎缩?从几个专业角度可以解读:
一、早期的销量确实存在,但水分不小。
王杰和张学友的专辑成绩在当年算得上货真价实,但正版之外,盗版数量更是庞大。很多人觉得几千万张的销量虚夸,但若把盗版也算在内,其实并非完全不合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市场统计远不如今天精细,正版可能只卖出几十万,却因盗版横行,让总销量被无限放大。
二、正版专辑价格畸高,导致市场萎缩。
当时盗版横行,便宜又亲民,几块钱就能买到心仪的磁带或CD。而正版由于缺乏竞争、又被视为艺术品,价格反倒高出十倍以上。2008年之后盗版市场逐渐被整治,但正版唱片却因价格过高脱离大众,尤其是农村消费者的购买力,从而直接导致整体销量下滑。工资虽然上涨,但唱片占收入比例越来越高,音乐不再“接地气”。
三、90年代的销量爆发源于单一的娱乐环境。
在那个录音机、磁带盛行的年代,音乐是最主流的娱乐方式。就像如今越南街头人们扛着音响跳舞,当年的中国乡村大街小巷到处是磁带声。彼时,王杰、张学友就是无可替代的时代偶像。直到2008年以后,随着MP3普及、网络兴起,音乐才逐渐被综艺、影视、游戏等新兴娱乐分流。如今的娱乐手段更加丰富,音乐的重要性自然下降。
四、数字专辑虽火,但问题重重。
例如周杰伦《最伟大的作品》卖出700万张数字专辑,看似亮眼,却也揭示了新模式的局限:
1. 头部歌手吃掉九成流量,中小歌手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2. 销量与平台强绑定,很多人习惯在抖音、自媒体听音乐,并不会在音乐平台付费。
3. 新人出头难,市场高度依赖运营公司,音乐原创度被商业化压缩。
综上可见,张学友与王杰的销量是属于那个年代的独特符号,是媒体单一、盗版盛行、音乐独占娱乐核心的结果。而如今的华语乐坛,唱片不再是主流消费,音乐只是娱乐拼盘中的一个部分。
尽管如此,仍然期待未来能有新的声音出现,带来超越周杰伦的惊艳与传奇,让华语音乐再度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