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想问,大家真的觉得单依纯在东方风云榜上演唱的那首歌好听吗?
我得先声明,我完全没有什么乐理知识,只是一个普通听众。可整首歌听下来让我觉得特别怪,每一句旋律都绕好几个弯子,歌词直白得像小学生写作文,最后那段哨音更是刺耳。虽然知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当我看到评论区清一色的溢美之词时,忍不住怀疑是不是只有我的耳朵出了问题。
有人说,这首歌就是《纯妹妹》吧?不得不承认,确实怪异。网友也调侃:单依纯遇上常石磊,就像“怪遇怪”,因为常石磊的作品几乎没有“正常”的旋律,过分追求所谓的“现代感”,却牺牲了音乐本身的美感。然而,在当下听众的投票机制中,似乎大家并没有太多选择余地。
有短视频博主感叹过:“唯独音乐没辜负80后、90后。”那时候的华语乐坛真是神仙打架,留下了无数经典,成为时代风向标。如今舞台上的选手里,却很难出现有压倒性实力的新人,一些有分量的老歌手也没有参与投票。
根据规则,2015年起,东方风云榜改为“全民选择奖”,评选机制结合听众投票与专业评审,渠道也从信件、短信扩展到网络。2025年的榜单已是第32届,定位是为“校园音乐先锋”提供更大的舞台,搭建校园歌手与风云榜之间的通道,还邀请了各大音乐平台、教育机构和演出机构共同参与,力图推动原创音乐的发展。
换句话说,这就是一块专门为年轻人预留的舞台。所以歌曲风格自然会强调个性,因为现在的年轻群体最看重的就是独特。他们或许追求的不是“悦耳”,而是独特的腔调和表达方式。
我看过这首歌在音乐缘计划的现场MV,伴随舞蹈勉强看了一半,说实话,这种风格和强调的点让我很难喜欢,也缺乏舒适的听感——或许这正是问题所在。
当东方风云榜彻底走向“全民票选 校园通道”后,实质上把定义权交给了网络原住民。80后怀念旋律的黄金时代,而新生代却用投票重新制定标准——根据复旦的音乐社会学调研,2025年TOP10的歌曲里有78%都含有实验元素。这并不是审美退化,而是音乐身份的转型:它从“欣赏的艺术品”变成了“社交的标签”。年轻人需要锋利的声音标识来完成圈层归属,即便牺牲了普适的好听度。
《纯妹妹》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像一面三棱镜照出了华语音乐消费的断层。常石磊用解构和弦打造实验室,单依纯则把人声当作器乐来塑造一种“赛博哀鸣”,这本质上是技术与代际的双重宣言。那一声刺耳的哨音,并非缺陷,而是对传统期待的反叛,象征新审美强行破壁。老一辈习惯旋律的舒缓编织,而年轻族群要的是神经的灼烧。
东方风云榜的全民投票机制,正好放大了这种分裂:当校园先锋携带亚文化基因闯入主流舞台,他们注定要用突兀感宣布主权。或许我们也该放下“好不好听”的单一标准,看见背后的核心:当音乐变成身份认同的武器时,悦耳不再是最高目标,“听得懂的人自然懂”才是Z世代的暗号。这不是艺术的堕落,而是权力更迭时的必然震荡。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关注我“曲事”,一起聊聊这场音乐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