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古装剧的观众,想必对某些桥段早已不陌生:一位大臣因言语或行为触怒了皇帝,甚至被视为威胁皇权的存在,结果便迎来了“圣旨赐死”的命运。剧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节——太监奉旨带着一壶毒酒前往,而这壶酒被冠以“皇恩浩荡”的名义,实则是喝下去便命归黄泉。有些时候,皇帝甚至懒得为其拟写一份冠冕堂皇的圣旨,直接赐下一杯酒,便代表了君王的意志。
不少细心的观众或许会疑惑:为何剧中大臣在接到圣旨后,往往一边泪流满面,一边却口中喊着“谢主隆恩”?他们难道真是被皇帝的“恩典”感动到潸然泪下?显然不可能。若真是如此,那只能说是愚忠到了极点。虽然历史上也确有极少数大臣出于忠诚甘心赴死,但更多情况下,这并非出于心甘情愿,而是身处无可奈何的境地。毕竟正常人面对死亡时,本能反应应该是愤懑与不甘。那么,这样的场景为何在史实与影视中频繁出现呢?其实,这确实有其历史根源,并非虚构。
赐死制度的起源可追溯至商代,是君主专制下的一种特殊刑罚形式。与一般死刑不同,赐死并非由行刑官直接执行,而是由皇帝赐予毒酒、白绫或宝剑,命当事人自行了断。这一制度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直至晚清才逐渐消失。相较于其他刑罚,赐死被视为一种“体面”的死法。众所周知,古代刑罚极其残酷,从腰斩、凌迟到车裂,许多刑罚堪称惨绝人寰,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在这样的对比下,赐死反倒成了最“仁慈”的选择。
对于曾经位高权重、养尊处优的大臣而言,骤然落入囹圄,不仅要忍受身体的酷刑,还要承受人格上的羞辱,这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者,盖其时大臣多自贵重,不肯屈辱于狱吏故也。”也就是说,许多大臣宁愿接受赐死,也不愿在狱中饱受折磨。通过“谢主隆恩”,他们还能以忠臣的形象留名,算是为自己保留最后的尊严。
然而,还有一个更现实、更沉重的原因——为了保护家人。古代中国最可怕的刑罚之一便是“株连”,也就是人们熟知的“诛九族”。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扩大到“十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忠臣方孝孺。他因誓死不从朱棣的招降,拒绝为其撰写即位诏书,仅写下“燕王篡位”四字,彻底激怒朱棣。朱棣本欲诛其九族,方孝孺却愤然回应:“你便诛我十族又如何!”这一句话,直接导致了惨烈的后果——方孝孺的家族、门生、朋友悉数被杀,人数多达八百余人,血腥屠戮持续了整整七天,最终连他本人也是在目睹亲友惨死之后才被处决。这样的惨剧让人清楚地看到,个人的生死有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牵连整个家族。
因此,许多大臣即便在赐死时强忍悲痛,也要口称“谢主隆恩”。这并非出自内心的感激,而是为了保全家族免遭株连。在君主专制的时代,一句顺从的话语,往往能换来亲人幸免于难。
这便是赐死制度背后残酷而复杂的逻辑。表面上的“恩典”,实则是统治者维系统治、控制臣民的一种手段。换句话说,所谓的“谢主隆恩”,更多的是无奈之举,而非真心感恩。
我是
@人生故事宛
欢迎大家点赞、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