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作为首部全景式呈现长征壮举的银幕巨制,其创作历程堪称一段跌宕起伏的艺术长征。回溯至1956年,陈其通创作的同名话剧引发轰动后,电影改编计划随即启动。最初北京电影制片厂接棒重任,由著名导演成荫领衔,携手编剧孙谦将话剧改编为《红军万军》剧本,可惜两度修改均未获通过。
时隔两年后的1958年初,在总政治部与文化部联合部署下,八一电影制片厂与北影展开跨厂合作。成荫不仅继续担任编剧重任,还与八一厂的华纯组成双导演阵容。为真实还原历史细节,创作团队专程拜访杨成武等长征亲历者收集素材。原计划采用上下两集结构:上集聚焦遵义会议\"等关键事件并设计敌军指挥部支线,下集则着力刻画翻越雪山、穿越草地的经典场景。经过反复论证,创作组发现下集更能彰显红军精神内核,最终决定集中火力拍摄下集内容。
为真实再现红军壮举,摄制组冒险登上海拔五千米的雀儿山实景拍摄,用镜头记录下震撼人心的雪地行军画面。整个剧组重走长征路,跨越四千余公里山河,历时十五个月完成这场银幕长征。这部被列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片的作品,甚至获得谭政将军特批四架军机协助拍摄。片中李有国牺牲的经典桥段历经修改:从最初担架牺牲的设计,调整为听闻骑兵大捷后含笑离世,情感冲击力倍增。周恩来总理观影后特别建议补拍上集内容,虽然后续创作了以《伟大的转折》为题的遵义会议剧本,但终未成片。
时值1977年,八一厂重启拍摄计划,由严寄洲执掌导筒。受制于艰苦条件,重拍版不得不采用棚内搭景与银幕合成技术。部分外景选在陕北直罗镇拍摄,参演官兵在零下十度的严寒中,仅着单薄红军制服和草鞋,完美复现了当年红军的战斗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