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问世的经典影片《风暴》背后蕴藏着诸多鲜为人知的创作故事。这部由北京电影制片厂精心打造的献礼之作,其创作历程充满戏剧性与艺术追求。
影片改编自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广受欢迎的话剧《红色风暴》,该剧为纪念\"二七\"大罢工35周年而创作。在改编过程中,原话剧编导兼主演金山面临创作抉择。他原计划将施洋作为主角🎭️,却遭遇版权©️难题。最终,北影厂厂长汪洋以当时最高标准的稿酬购得改编权,为金山争取到独立改编的机会,并力邀其同时担纲导演与主演双重角色。
为真实还原历史场景,金山亲赴武汉实地考察。他不仅走访了机车厂、江岸车站等关键地点,更有幸与\"二七罢工\"亲历者深入交流。这些老工人带领他探访福建街,指认总工会遗址和老君殿旧址,生动讲述当年情景,为电影剧本创作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人物塑造上,影片较原舞台剧作有了重要突破。除保留林祥谦和施洋两位核心人物外,金山采纳领导建议,创新性地塑造了以革命烈士曾玉良为原型的\"孙玉亮\"一角,以此致敬那些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剧本创作过程中,陈克寒、夏衍等文艺界领导都提出了宝贵意见,其中夏衍更亲自执笔修改了英国领事馆场景的戏份。
演员🎭️阵容的确定也经历了一番波折。李翔最初被定为林祥谦扮演者,却因信心不足欲辞演。经劝说留组后,又被临时调整为孙玉亮一角,而林祥谦改由于村和张平竞演。然而,经过试镜评审,金山与专家团队最终认定李翔仍是林祥谦的最佳人选。
影片在细节还原上可谓精益求精。道具组走遍北京各大旧货市场,向各机关单位征集1921至1923年间的各类生活用品,力求完美复现时代风貌。化妆师孙鸿魁为金山设计的施洋造型独具匠心,摒弃传统的瓜皮帽,采用20世纪20年代知识分子流行发型,使演员🎭️面部轮廓更显清瘦。对于军阀吴佩孚的造型,则创新采用特制短光头套技术,巧妙解决了演员🎭️头型与角色形象的匹配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1959年拍摄期间,香港长城影业著名影星夏梦与石慧专程到访片场。这两位被誉为\"大公主\"与\"二公主\"的当红影星受到剧组热情接待,并与主创人员留下了珍贵合影。
影片最终呈现时,原设计的林祥谦夫妻诀别场景因当时对英雄人物情感表达的争议而被剪除,成为这部经典影片的一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