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争议事件落下帷幕。
Sir既没有选择第一时间表态,也不愿装作风平浪静。
等热度褪去,也许才更适合冷静探讨:它为何发生?未来会怎样影响国产片?
暑期档最具话题性的风波,莫过于《浪浪山小妖怪》的宣发——因邀请傅首尔与苏敏助阵而引发舆论爆炸。
尽管影片凭借口碑依旧高歌猛进,但这场争议无疑撕开了一个现实:国产片已失去更强的兼容性。
如今的观影群体,天然就是对立的。
---
01 谁先把马蜂窝捅开了?
其实,《浪浪山》的麻烦最初来自“致敬《黑神话》”。
在被男性♂️网友扣上“女拳电影”标签之前,它先让部分女性♀️观众不满。
原因很简单——在她们眼里,《黑神话·悟空》背着“辱女”的原罪,与之联动,自然被指责成“迎合男性♂️”。
于是,片方与小红书合作,举办了一场宣传活动,邀请傅首尔和苏敏登场。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次“对冲”操作:你看,我们没有偏向男性♂️,我们也照顾女性♀️视角。
可惜,结果适得其反。
男性♂️网友愤怒质问:“合家欢片找离婚的站台?”“抵制女拳!”
女性♀️观众也没买账:“取经团全是男的,哪有女性♀️角色?”“典型的登味电影。”
短评区被一星淹没,微博热搜被负面霸榜,官博评论区直接沦陷。
至于电影内容本身如何?没人关心了。
核心问题被简化成——你到底站哪一边?
可事实上,《浪浪山》并无性别立场。
“小妖怪”的设定,本就是在远离人类的性别争议。
宣发原本想拉拢不同群体,结果却成了“猪八戒照镜子”——谁都得罪。
最终,这部电影成了被双方拿来宣泄立场的“双面沙袋”。
买票早已不是消费行为,而是态度、是尊严。
代价也立刻显现:
- 票房:原预测总收15-17亿元,事件后单日票房蒸发500万,总损失或高达2亿。
- 股价:上海电影因舆情下跌7%,市值缩水近3亿。
那么问题来了——是定位失误,还是大环境恶劣?
这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没有答案。
但可以确认的是:在圈层割裂的今天,卖电影再难走中庸之道。
---
02 电影宣传的前世今生
2008年,黄百鸣在《快乐大本营》高喊:“爱他就带他看《叶问》。”
那是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报纸📰、公交站牌都是宣传阵地。
比拼的是平台覆盖与创意噱头,目标是——让所有人都能知道。
而如今,首映礼依旧热闹,明星️依旧跑路演,但逻辑完全不同。
自媒体时代的宣发不再追求“全覆盖”,而是精准打击:
谁是目标受众?几线城市?什么年龄?是否属于某个圈层?
甚至要考虑性别对立阵营。
于是,十六字方针应运而生:
垂直细分,精准触达,制造话题,激发需求。
《浪浪山》最初打的标签是“牛马电影”——
小妖怪是底层打工人、乙方代表、考编失败者。
“浪浪山”,被缩写成困住牛马的职场或大厂。
但电影本身其实更宽广:
它既能指代职场,也能是考场、婚育压力,甚至是痛苦的亲密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浪浪山”。
只是,“牛马”标签话题热度更高。
可一旦想扩圈,却迎来反噬。
类似的遭遇并非孤例。
《好东西》因被推举为女性♀️主义旗帜,导演邵艺辉点赞微博,结果引发极端舆论反扑。
在互联网话语权下放的今天,电影逐渐变成——不是“能是什么”,而是“该是什么”。
---
03 立场消费时代
如今的观众有一种“主人翁心态”——
想赚我的钱?必须代表我的价值观。
于是,消费行为被无限放大成立场表达:
- 《雄狮少年》被批“辱华”;
- 《逆行人生》被骂“消费苦难”;
- 《酱园弄》被质疑“虐女”。
观众盯紧每个细节,质问:“你到底想讨谁的好?”
结果是,电影走向“各自为营”,进入一个个茧房。
宁浩在《红毯先生》中借刘德华摔马讽刺了这一点🕐️:
所有人都在借“马”表达立场,却没人关心马本身。
就像现实中,大家讨论电影,目的只是宣泄自己的态度。
而这一切,往往只是无效沟通。
争吵越来越烈,却无法真正交流。
---
结语
好电影能感动所有人的时代,已经过去。
今天的创作者,要么坚持自我,蜷缩在小众天地;要么学着当产品经理,小心翼翼走在大众可接受的安全区。
于是我们看到:国产片纷纷贴上标签——
女性♀️主义、牛马故事、爱国叙事、小人物励志、国漫崛起……
看似多元,却越来越同质化。
真正的空白被忽略了。
杨德昌《一一》里的小孩洋洋,用相机📷️拍人后脑勺,只因为“你们看不到啊”。
电影的意义,本该是照亮世界的背面。
但如今,它却被困在立场与市场的夹缝里。
从多声部的合唱,沦为单一的重复。
最终,只剩下一声沉闷的——“咚”。
那是电影灵魂被禁锢的声音。
它们被迫识时务,化作了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