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潮汐:《梨园春》兴衰背后的历史必然
文/张万强 配图/网络
在中国电视发展史上,鲜有节目能像《梨园春》这样,用三十余载光阴书写一部完整的媒介兴衰史。这档诞生于1994年的戏曲节目,曾创下\"世界上持续播出时间最长的中国电视戏曲栏目\"的纪录,其起伏轨迹恰似一面镜子,映照着中国传媒生态的沧桑巨变。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电视荧屏,正经历着一场静默的革命。在信息传播主要依赖传统媒体的时代,《梨园春》的横空出世堪称一场精心策划。河南卫视集结了当时最优秀的制作团队——从战略决策者到资金支持方,从内容策划到舞美设计,这支专业队伍打造的戏迷擂台赛模式,填补了电视戏曲节目的市场空白。正是这种集体智慧的结晶,而非某个个体的力量,奠定了节目长盛不衰的基础。
不可否认,倪宝铎与庞晓戈这对主持搭档以其独特的亲和力与专业素养,为节目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他们深入浅出的解说风格,对戏曲艺术的精准把握,确实成为连接传统艺术与当代受众的重要纽带。然而细究节目成功的本质,实则是多重时代因素共振的结果:资本对优质传播平台的渴求、观众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稀缺需求、以及电视作为主流媒介的黄金时代。
时移世易,数字浪潮席卷而来彻底重塑了传媒格局。当下,短视频平台上戏曲内容的爆发式增长,让观众随时随地都能获取艺术养分;广告主的目光转向更具性价比的新媒体渠道;而节目自身创新乏力、形式固化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结构性变革,远非更换主持人所能逆转。将一档老牌节目的式微简单归咎于某个主持人的去留,既是对传媒发展规律的误读,也是对集体创作本质的忽视。
《梨园春》的历程印证了一个永恒的真理:任何文化产品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辉煌源于对机遇的把握,它的调整也是面对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在媒介形态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或许更应以历史的眼光,理性看待传统电视节目的转型与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