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备案开拍,到2023年、2024年多次传出上线消息却又落空,《球状闪电》这部剧可谓吊足了科幻迷的胃口。
7月14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2025年4月至6月全国国产网络剧片发行许可清单。
可以看到《球状闪电》已经过审,30集,网剧。
有了这张关键的“通行证”,距离它真正与观众见面的日子就真的不远了。
01
作为刘慈欣科幻宇宙中的重要篇章,《球状闪电》的影视化之路远比想象中曲折。
早在2008年,就有团队尝试将其改编为电影,却因当时国内科幻影视工业水平有限而搁置。
2016年,该片首次出现在电影剧本备案中,由张小北担任编剧。
2019年,电视剧版备案信息显示为42集,后经两次调整压缩至30集。
2022年3月正式开拍、同年8月杀青。
而在漫长的等待中,爱奇艺虽于2022年4月发布首款海报、2023年9月释出全新海报,却始终没有后续进展。
观众的期待一次次悬而未决。
02
剧情上,剧集完整延续了原著的核心脉络:
少年陈光14岁生日的雷雨之夜出现了一颗诡异的球状闪电,这一夜陈光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他努力去解开这个让他变成孤儿的谜团。在解谜路上,陈光遇到了女军官林云少校,为突破球状闪电研究瓶颈,陈光、林云和志同道合的研究者们共克难关,然而,当原本单纯的自然科学被纳入“新概念武器”开发时,陈光无法接受愤而离去,去追寻与战争无关的科学研究。陈光并不知晓,来自宇宙的地外文明正悄然来到地球,看不见的敌人使得全球异象频发,危机重重,陈光终于理解林云,再次回到她的身边,与科学家们一起守护属于祖国、属于地球的未来。这种 “硬核科学 + 人性挣扎” 的设定,既保留了刘慈欣的标志性风格,也为剧集提供了丰富的戏剧张力。
从《球状闪电》的推进,不难看出刘慈欣作品在影视圈的持续热度。
作为中国科幻文学的 “破壁人”,他的作品早已形成一条成熟的影视改编产业链。
《流浪地球》系列堪称标杆。
两部电影累计票房超 87 亿, “带着地球去流浪” 的东方科幻理念早已推向全球。
剧版《三体》则以 8.7 分的豆瓣评分,成为国产科幻剧的范本。
此外,还有有动画版《三体》和 Netflix制作的英文改编版,更是进一步扩大了 IP 的受众范围和国际影响力。
除了上述已播出的,刘慈欣还有多部作品正处于影视改编进程中。
《全频带阻塞干扰》《超新星纪元》《微纪元》等均已通过备案。
其中《微纪元》由《宇宙探索编辑部》导演孔大山执导,延续以往的荒诞科幻风格。
《超新星纪元》则聚焦 “少年掌控世界” 的脑洞设定,有望成为下一个话题之作。
正是这些作品构建起的 “刘慈欣科幻宇宙”,推动国产科幻影视从 “单点爆发” 走向 “集群式发展”。
03
回到《球状闪电》本身,阵容配置也是超级加分。
监制陈思诚,此前参与过《流浪地球》系列前期策划,对科幻题材的掌控力在一众导演里算是超前的。
而且,也很擅长平衡商业叙事与现实题材,比如《三大队》、《误杀》系列,都印证了他对复杂题材的把控能力。
此次与戴墨(曾合作《误杀2》)再度联手,既能保证剧集的科幻硬核度,又能兼顾大众观赏性。
再加上,童瑶、王安宇、周一围等实力派演员🎭️的加盟,这部剧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不过,作为硬核科幻IP改编的作品,《球状闪电》仍面临几重挑战。
首先是科幻题材的视觉化呈现。
球状闪电是一种罕见且抽象的自然现象,原著中“宏原子”“等离子体”等概念,用镜头语言突破文字的想象空间,能不能做到让受众满意?
另外,剧情呈现上,如何避免科幻题材的这种“硬科普”,也非常考验制作团队的功底。
其次30 集的篇幅,若节奏把控不当,也可能出现拖沓。
此前,刘慈欣本人也曾公开表示,《球状闪电》相较《三体》,在影视改编上更适配电影呈现形式。
最后,刘慈欣作品虽然经过《流浪地球》《三体》实现了破圈,但核心受众仍以科幻迷和原著粉为主。
相对小众。
所以,综合来看,剧集能否实现口碑与热度的双爆还很难讲。
如今发行许可落地,爱奇艺平台已开启预约通道。按常规影视项目推进节奏,或许接下来几个月内,观众就能在屏幕上看到这部科幻大剧。
对于盼了3年的观众而言,终于要揭开谜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