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青年相声节的现场到网络的评论区,网上的声音分成两派:一派说德云社没有参加,一派说德云社确实有参与。其实说没参加的说法,几乎没有实据;而那些声称参加的人,往往能举出“案例”,但所谓的证据也不充分,难以经得起推敲。
所谓的案例,顶多就是郭德纲入徒弟、入选本届相声演员🎭️大赛的传闻,甚至还说对方拿了第三名。就算有人据此举例,也缺乏权威的事实佐证,无法证明德云社的弟子确实受邀参赛并取得如此成绩。就目前网络信息来看,“没参加”的概率似乎更高一些。若翻阅本届青年相声节的评委席,就会发现德云社的参与度并不高,这也与评委们的态度有关。
评委席上不乏相声界的重量级人物,艺术造诣都很高,同样也有一个共同点:对德云社会有成见,对郭德纲老师并不买账。人们在这里能清晰感受到,郭德纲一路走来所遇到的阻力,有多么不易。回望过去,传统相声曾经风华正茂,众多演员🎭️在其中受益,但也有不少人吃老本、吃空了传统相声的“饭碗”。曾经的泥饭碗、铁饭碗、街头艺人都被制度和体制的变化慢慢改写,观众的口味也悄然改变。
当街边的生计逐渐安稳,国家的薪水制度带来稳定的物质生活,许多人的积极性就被削弱,传统相声的活力因此受到挤压。于是,小品成为主流,传统相声似乎走到了一个瓶颈,甚至被视为濒临衰落的边缘。最黑暗的时候,许多相声演员🎭️选择转行,若没有郭德纲的出现,传统相声也许早就被边缘化甚至毁掉。正是在他创立北京德云社之后,传统相声才重新焕发生机,行业也重新聚焦于青年创作和现场表演的活力。
感恩是人之常情。感谢郭德纲的付出,感谢他让许多人重新吃上饭、让观众重新爱上相声。若没有他,传统相声未必能走出困境,你们今天是否还能坐在评委席上,是否还能看到新生代的传承与创新?作为德云社会的粉丝,我们难免会为郭德纲鸣不平,但这并非孤例。各行各业都存在“留不住人才、被误解、遭遇嫉妒”的现象,机制层面的缺陷才是根本原因。
如果不反思选人用人机制,任由嫉妒贤能、口舌之争蔓延,未来只会涌现更多像郭德纲这样备受攻击的个体。是时候正本清源,给真正有才华的人一个公平的环境,让贤者有用武之地,让行业的生态回到健康的轨道。对德云社、对郭德纲的讨论不应被个人情绪绑架,而应聚焦机制改革与行业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