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收官已成定局,但关于这部剧的讨论并没有停歇。凭借极高的关注度,85花杨幂再次成为舆论焦点,粉丝甚至猜测她有望横扫明年的电视节大奖,靠一己之力撑起全剧的收视与关注度。可观众的共识却是:她是全剧演技的“垫底”,是一众配角的出色发挥,才让这部剧真正有了层次。
这一天,饰演“大脚娘”的迟蓬在最新专访里回应了外界对她演技的赞誉。她直说自己很开心,但也坦承自己并没有在农村生活过,演出靠的是想象力和同理心的支撑。她的观点和对人物的理解,和杨幂在结局文里写的情感抒情略有不同。她更愿意从表演层面解析大脚娘这一角色的内在。
迟蓬饰演的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农村配角,生活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庄户妇女。为了进入角色,她翻看了不少老照片和旧中国的图册,试图从画面中感受那个时代的气质。她的观察很直接:当时不少农民体型偏短,营养不良,常常缩着脖子、张着嘴,眼神空洞而茫然。大脚娘又处在动荡的年代,庄户妇人日常生活里很少洗澡,穿着破旧的棉袄,因此她在片场的走路姿势也显得有些吃力、迟缓。
从表演状态看,迟蓬的演法几乎没有“演”出痕迹,像是从村口走来的老一辈人,肩背微驼、胸口放不开、说话时还带着口水,嘴唇干得发白。她的表情与动作,仿佛真真切切就是土生土长的山东老农妇的气质与习惯。
迟蓬对表演的理解,确实达到了一种专业层面的沉浸感。她提到过在片场一个细节:庄图南奶奶这个人物在巷子里出场时,本来就带着一种让人恨却又难以替代的存在感。她并不追求“情绪”型的表演,台词只是外在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找到人物的动机,揪出人物的灵魂所在——她为何会这样行事?身为一家之主的她,对自己往往充满自信,认为自己处事公正,不能把人物演成完全的脸谱化凶狠,而是要把真实的逻辑和情感混在一起。
这番话也点中了主演杨幂在本剧中的一些演技短板。有人观察到,绣绣在剧中的状态并非始终稳定——有些时刻她的情绪似乎能调动起来,然而有些戏却显得没有完全“进去”。例如绣绣去世后出殡的哭戏,虽然声音显得哀伤,表情也有演的时候,但她的内在情感仿佛没有完全融入角色。相比之下,苏苏去世的场景,杨幂的表演就显得更为到位,情感的真实性更强,观众能感受到她确实在用心演绎。外界把两者的差异归因为“靠情绪演”的倾向,而不是把角色的灵魂真正带到屏幕上。
当然,杨幂自己也很努力。为了更贴近角色,她把组拍前后都尽量提前进组体验农活,学习女工挑水等日常环节。正如秦海璐在分析中所说,她确实触碰到了表演的“门槛”。
但在迟蓬看来,戏份太少的她,常常需要从片场的角落偷偷观摩大师们的表演。她常坐在板凳上,盯着倪大红和林永健的戏,想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她尤其佩服倪大红的每一场戏都像被精心设计过,处处可学。她说自己要向他们看齐,哪怕只是一个细微动作也值得琢磨。
谈到个人经历,迟蓬在演艺圈摸爬滚打多年,年轻时以美貌出名,后来逐渐被边缘化,常演配角。因为在年轻观众群体中的热度并不高,她在“特别主演”名单中的名字,一直经历从缺席到补入的过程。如今66岁,她坚持的工作态度依旧:没有助理,在片场一个人待着,独来独往,不爱太多社交。
这种坚持在当前的中国影视圈并不少见。像迟蓬这样真诚、演技扎实、对人物理解透彻的演员🎭️还有不少,但他们的知名度和宣传力度却远不及一线主演。一个剧集的成绩,也不应由主演一人承担全部光环。
这部剧的热度和口碑,既有杨幂的商业号召力,也有迟蓬等老戏骨的稳健表演在内的共同作用。围绕“谁主导叙事、谁决定人物命运”的讨论,正在推动观众对演技体验的重新评估。对于行业而言,这也许是一种信号:真正的好作品,需要多元的声音与多层次的表演一起支撑,才能在时间里留下长久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