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甄嬛传》这部大戏里,甄嬛的爹妈甄远道夫妇简直是查无此人的存在,说他们是十八线小配角都算抬举了。但有意思的是,甄母每次进宫,都正好撞上甄嬛人生的关键节点,戏份虽少,分量却重得很。
甄母这辈子就进过三次宫。第一次是甄嬛小产失宠后,靠自己的智谋重新得宠那会儿,她还带着玉娆一起来了。从母女俩的对话能看出来,甄母这趟是来劝女儿的 —— 别对皇帝抱有啥不切实际的幻想,后宫这地方谈真情就是自找不痛快。
第二次进宫,是因为甄远道这些文臣帮皇帝扳倒了年羹尧,皇帝给了嘉奖,特许甄母入宫。这次她是来给甄嬛敲警钟的:在后宫走路得小心,说话办事要有分寸,千万别得意忘形。
第三次进宫,是甄远道陪着一起来的,表面上是给浣碧送嫁,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皇帝又一次敲打甄嬛的手段。前两次甄母进宫,都穿着诰命服,精气神十足,意气风发;可这最后一次,才过了几年啊,整个人像是老了几十岁,再也没了当年的风采。
更明显的是说话的状态:前两次入宫,甄母跟甄嬛总有说不完的话,虽然碍于规矩不敢多待,但短短时间里,句句都是关心和教导;可第三次进宫,甄母却一句话都没说。为啥她会这么反常呢?
首先,最后一次入宫时,甄嬛、浣碧都来接二老,唯独少了常住宫里的玉娆。这可不是玉娆不懂事,是她打心底里不待见这种场面。玉娆陪着父母在宁古塔吃过苦,那时候甄嬛在甘露寺也难,一家人没一个顺顺当当的。好不容易苦尽甘来能团圆了,却是为了给 “二姐” 浣碧办婚事 —— 这婚事玉娆从心里就不认可。
玉娆本来就看不上浣碧,之前眉庄葬礼上,浣碧还跟她讨论 “果郡王是不是很风姿出众”,那副花痴样让玉娆打心底里瞧不上。所以她干脆躲了,眼不见为净。但甄母躲不了啊!
甄母比玉娆知道的多得多。他们在宁古塔能平安度日,全靠果郡王暗中照拂;那么远的路,果郡王还能 “顺路” 给甄嬛捎家书,谁心里不清楚果郡王真心喜欢的是谁?做母亲的总是感性的,甄母肯定偷偷盼过,女儿能跟真心疼她的人在一起。可这次进宫,却是要送丈夫的私生女,嫁给那个心里装着自己亲女儿的男人 —— 这话让她怎么说出口?
再往深了说,浣碧本是丈夫跟外面女人的私生女。以前丈夫瞒着,她也就装不知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这次,自己的亲女儿甄嬛,不仅把这个私生女认作义妹,还要把私生女母亲(也就是丈夫情人)的牌位请进甄家祠堂 —— 这简直是在打她的脸啊!
虽说甄嬛是为了家族大局,有个嫁给郡王的侧妃做义妹,甄家能更稳当。但既然只是认作义妹,犯不着把人家亲妈请进祠堂吧?这事儿换谁心里都硌得慌,甄母心里的委屈可想而知,自然一句话都懒得说了。
其实甄母是个特别睿智的女人。前两次入宫,言行举止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说的话都带着深意和道理;处理夫妻关系也是滴水不漏,从没出过差错。可偏偏就是太懂事、太能忍了,以至于丈夫和亲生女儿,好像都没真正为她想过。整个甄家,也就玉娆一个人,打心底里向着自己的母亲。
这大概就是那个年代很多女人的无奈吧,再清醒通透,也逃不过命运和人情的牵绊。她们把自己的情绪藏得严严实实,为了家族、为了孩子,一辈子都在妥协和退让,可到头来,却没人为她们的委屈买单。甄母这三次进宫,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后宫女人的身不由己,更照出了传统女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