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情深深雨濛濛》时,总觉得依萍是“孝顺女儿”,处处为傅文佩出头;可回头细想才发现,她很多“护妈”的行为,其实是在“坑妈”——全凭着自己的意气用事,不管后果,傅文佩明明想的更长远,却架不住依萍强势,只能一次次妥协,最后跟着女儿受委屈。尤其是这3件事,依萍的“不懂事”简直写在脸上。
傅文佩当年在陆家,过得确实憋屈——明明是比王雪琴早进门的“八夫人”,却要像佣人一样给王雪琴炖参汤,还总被刁难。可她一直忍着,不是“窝囊”,是有自己的打算:留在陆家,起码有口饭吃,依萍也能安安稳稳上大学。
可依萍根本不理解,全程只顾着“替妈抱不平”:
- 傅文佩炖参汤时,依萍就阴阳怪气:“他们对你这么差,你还讨好她干嘛?”傅文佩劝她“少说话,先忍忍”,她根本听不进去;
- 送参汤时,王雪琴只是嘴上刁难,还没动手,依萍就冲上去跟王雪琴吵,直接把参汤打翻,把陆振华引了过来。最后傅文佩挨了一顿打,依萍还觉得“妈,咱们走,不在这受气”。
她只觉得“离开陆家是解脱”,却没想过:离开后母女俩身无分文,傅文佩一把年纪还要给人洗衣服挣钱,依萍更是没条件上学,只能去大上海当歌女。傅文佩当初“忍辱负重”,就是想给依萍攒个未来,结果依萍逞一时之快,直接断了这条路——最后只能一次次厚着脸皮回陆家要生活费,比在陆家忍气吞声还狼狈。
依萍去陆家要生活费那次,简直是“自尊心过剩”害了自己,也害了傅文佩。
当时的情况多明显:王雪琴在旁边煽风点火,陆振华已经不耐烦了,依萍但凡懂点变通,先拿20块应急,等王雪琴不在的时候,再跟陆振华好好说,也不至于挨鞭子。可她偏不,非要“指定要200块”,说什么“这是我们应得的”,结果被陆振华打得满身是伤。
更气人的是,挨完打她还硬气——把陆振华给的200块扔在地上,说“我不稀罕”。回家后母女俩揭不开锅,傅文佩只能偷偷把自己的首饰当了换钱,还得笑着跟依萍说“妈不饿,你吃”。
依萍总说“骨气不能丢”,可她的“骨气”是建立在让妈挨饿的基础上——要是真有骨气,就该先拿着钱让妈吃饱饭,等自己找到工作了,再把钱摔回陆振华脸上;而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让年迈的母亲跟着受委屈。这哪是“孝顺”,分明是“自私”。
梦萍出事后(被欺负、流产、不能生育),精神一直不好,王雪琴劝不动,陆振华偷偷找傅文佩去开导——其实陆振华这是好意:一方面想让梦萍好起来,另一方面也是想缓和傅文佩跟陆家的关系,毕竟傅文佩说话比王雪琴温和,梦萍更容易听进去。
傅文佩也懂陆振华的心思,小心翼翼地劝梦萍,本来都快有效果了,结果依萍来了。她一看到王雪琴嘲讽傅文佩,立马炸了,不管梦萍还在病床上,也不管陆振华在旁边,直接跟王雪琴大吵起来,把病房闹得鸡飞狗跳。
陆振华本来是偏向傅文佩的,见依萍这么不懂事,气得说“你真是白费我一片好心”。依萍根本没看出来:陆振华让傅文佩来,是想给傅文佩“体面”,也是在修复父女、夫妻间的关系;她只顾着自己泄愤,觉得“妈不该关心仇人女儿”,结果不仅让陆振华没面子,还让梦萍情绪再次崩溃,更让傅文佩两头为难——本来能缓和的关系,全被她搅黄了。
说到底,依萍的很多“护妈”行为,都是“自我感动式的自私”——她以为“替妈出头、跟陆家硬刚”是为妈好,却从来没站在傅文佩的角度想过:妈要的不是“一时痛快”,是“安稳的生活”;不是“跟陆家彻底撕破脸”,是“能有个体面的退路”。
傅文佩不是“软弱”,是经历过太多,知道“忍一时才能有以后”;可依萍太年轻,太执着于“对错”和“尊严”,把自己的情绪放在第一位,忽略了母亲的实际需求。最后看似“赢了骨气”,却让母亲跟着吃了更多苦——这样的“孝顺”,真的不是“坑妈”吗?
你们当年看依萍这些行为时,觉得她是“护妈”还是“坑妈”?要是你是傅文佩,会劝依萍忍一忍,还是支持她跟陆家硬刚?欢迎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