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人生:两代人的舞台情缘》
1997年盛夏,我刚调回北京工作,10岁的儿子李语然还是个懵懂少年。在中戏黑匣子小剧场,我们共同见证了萨特经典《死无葬身之地》的震撼首演,这部由哲执导的作品成为我们父子的话剧启蒙。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人艺大剧场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小剧场的《纪念碑》,我们追随着查明哲导演的脚步,在戏剧世界里流连忘返。
时光飞逝到2025年8月30日,北京电视台春妮的专访节目里,查明哲导演与儿子查文浩、演员海清畅谈国家大剧院复排《无政府主义者》的幕后趣事。有趣的是,查文浩比我家语然小三岁,两位中戏校友如今都在戏剧界崭露头角,只是创作方向各有千秋。更妙的是,当查导父子谈论经典复排时,我家语然正在筹备法国剧作家缪塞的《任性的玛丽亚纳》——这部由李又然翻译的作品,竟让我们祖孙三代意外串联起横跨亚欧大陆的戏剧奇缘。
说到戏剧狂热,不得不提央视的张子扬。当年从国际部调任影视部时,正赶上查明哲执导的《死无葬身之地》上演。这位\"戏痴\"连看三场不说,还半夜挨个打电话\"安利\"好友。他放言:\"宁可十年不看戏,也不能错过这一部!\"在娱乐至上的年代,这种对严肃艺术的执着显得尤为珍贵。毕竟,当文艺创作要么严肃到令人却步,要么轻浮到毫无深度,我们更需要萨特这样的大师——这位集哲学家、剧作家于一身的\"20世纪良心\",用《存在与虚无》等著作叩击着人类灵魂。
记得首演当晚,查明哲导演在小剧场门口等候观众时的那番感慨:\"总有人把看戏当开会,非要迟到几分钟。\"但令人欣慰的是,当19:15的钟声敲响,能容纳百余人的剧场座无虚席。这部\"处境剧\"让每个观众都屏息凝神——没有笑声,没有掌声,直到谢幕时刻才爆发出经久不息的喝彩。舞美设计将生死抉择的极端情境具象化,连跟着父母\"蹭戏\"的孩童都安静得出奇。这让我顿悟:真正的严肃艺术从不刻板,它只是拒绝轻佻地对待生命中的重大命题。
散场时已近深夜,张子扬和查明哲早已在车里等候。望着这些将毕生献给舞台的戏剧人,我突然明白:他们不是在演戏,而是在晾晒思想。就像萨特用75年人生写就的《恶心》《苍蝇》等经典,这些作品终将穿越时空,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而我们何其有幸,能在中戏实验话剧院艺术家们的引领下,见证思想在舞台上的永恒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