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古装剧的观众对“卖艺不卖身”这句话并不陌生。那个年代,站在舞台上的人被称作戏子,靠表演谋生。如今,他们的身价翻了好几番,甚至被冠以“『明星』️”这样的称呼。可没想到,面对今天的场景,仍会有人一语点破:“卖艺不卖身”这句话的意味。主角🎭️,就是苏有朋。
9月11日,他要在北京开启个人演唱会。粉丝们兴奋得不得了,无论票价高低都想现场给偶像一个拥抱。结果,1500元的VIP票一开售就被秒光,随后很多人转而抢购912元的票,场面热闹异常。演出结束后,一位购买普通票的粉丝提出合影请求,却被拒绝,事后在社媒发文称“卖艺不卖身”。
这番话一出,立刻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网友们热议不断,甚至开始以戏谑的口吻回应:
“911,卖艺不卖身。”
“1500为艺术献身。”
事态发酵后,苏有朋迅速道歉,长篇解释里强调比喻用得不恰当,并表示筹备演唱会过程中的艰辛与初心。可网友们似乎并不买账,认为这是典型的“双标”,对他的评价出现明显分化,评论区充满嘲讽和质疑。
要说这事的情感冲击,或许比事件本身更值得深思。苏有朋自80年代出道以来,一直是观众童年记忆里的一道重要风景。在那段时光里,另外两位小虎队成员逐渐淡出『娱乐圈』️,而他却始终活跃在内地的演艺舞台,参演电视剧、参与综艺、开办演唱会,口碑也一直不算差。谁又能想到,他会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自毁名声”呢?
关于此事,曾有名言道:不能把演员捧得太重要,演员又能宣传什么?李幼斌的这句话,如今听起来多了一层意味。确实,粉丝和观众在某种程度上把『明星』️捧得过高,仿佛他们已经超越了普通人,身上顶着某种“人上人”的光环却常常忽略了普通人背后庞大的推动力——正是来自千千万万普通粉丝的支持与市场的需求,才让『明星』️们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
更深层的讨论在于粉丝文化的两难:一方面,粉丝对偶像的崇拜是推动他们成功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过度的偶像神化也会让人忽视了艺人的真实处境与人格边界。把粉丝分成三六九等,把戏子与『明星』️混为一谈,似乎成为一种隐性的标签——而苏有朋的这次事件,可能早已在无形中把他拉回到“戏子”的某种旧观念里。
结尾,或许只能让人思考:在这个高度商业化、两极化的娱乐生态里,『明星』️到底应当承担怎样的社会角色?他们的“艺”与“身”,究竟该如何平衡,才不至于让公众对他们的评价走向极端。
注:文中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