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的剧情发展确实越来越令人匪夷所思。虽然这部剧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正剧,在原著小说的后记中,作者马伯庸也明确表示\"《风起陇西》是一部借用三国历史背景的架空小说\"。因此,观众本不该对剧中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改编过于苛责。然而,近期剧情中刘禅向李严下达衣带诏,密谋除掉\"奸相\"诸葛亮的桥段,实在超出了正常的历史认知范畴。这种情节设置让人不得不怀疑编剧是否受到了某些历史阴谋论的误导,才会构思出如此荒诞的剧情。
从历史角度来看,刘禅虽然治国能力有限,但绝非愚钝之人。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刘禅已是21岁的成年人。作为一国之君,他不可能不清楚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重要性。正如网友所言,若刘禅真要除掉诸葛亮,这已不是简单的自毁长城,而是近乎自杀的行为。更令人费解的是,如果剧情设定刘禅的真实目的是借衣带诏除掉李严,那就更加不合逻辑。剧中明确交代当时蜀汉军政大权尽在诸葛亮掌握之中,刘禅若要处置一个没有兵权的李严,何须如此大费周章?只需一道圣旨便可解决。况且李严作为刘备留下的托孤重臣,本应与诸葛亮形成制衡,刘禅除掉他又有何益处?
倘若剧情走向是杨仪和冯膺密谋利用衣带诏陷害李严,为诸葛亮北伐扫清障碍,同样存在诸多疑点。以他们二人的身份地位,如何能获得先帝的衣带诏?又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伪造先帝遗物?李严作为先主托孤重臣,对先帝遗物理应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自剧中陈恭被设定为\"烛龙\"开始,剧情似乎试图回归原著主线。但原著小说情节相对简单:主角🎭️荀诩在调查\"烛龙\"案时发现李严意图叛逃,最终揭穿这是诸葛亮设下的反间计。原著中诸葛亮虽略显腹黑,但形象仍与传统认知较为接近。
剧版改编却让诸葛亮的首次出场就令人不适。历史上街亭之败主因是诸葛亮\"违众拔谡\"和马谡不听王平劝谏,而剧中却将失败归咎于情报失误。既然失败源于情报问题,诸葛亮为何还要处斩马谡?更令人震惊的是冯膺为对付李严提出的毒计:先是建议李严出卖魏延军情,导致五千精兵全军覆没;继而策划假扮吴军骚扰边境,以此为借口断供北伐粮草。历史上李严仅以雨季为由谎报粮草不继,就迫使诸葛亮退兵。若真如剧中直接断粮,很可能导致蜀军主力覆灭,甚至给魏国可乘之机。为扳倒一个政见不合的李严,付出如此惨重代价,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剧中李严除与诸葛亮政见相左外,既无大奸大恶之举,也无叛逆之心,却终日被杨仪等人设计陷害。这种为制造戏剧冲突而强行黑化历史人物的做法,不仅违背基本史实,也让剧情显得愈发荒诞离奇。观众期待的是建立在合理历史逻辑上的艺术创作,而非为博眼球而刻意编造的狗血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