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定档9月18日,昔日集体观影与今朝“未满18慎入”的时代鸿沟
当备受期待的电影《731》终于宣布定档9月18日,无疑为焦急等待的观众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然而,伴随而来的“未满18周岁谨慎选择观看”的提示,却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波澜,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争议。这短短的十一字警示,直白地揭示了影片中可能存在的血腥与恐怖画面,以及其可能对未成年人心灵造成的潜在冲击。
提及“731”这个沉重的历史题材,怎能不令人联想起那部由香港导演牟敦芾执导,于1988年上映的《黑太阳731》。彼时,这部电影以一种近乎残忍的写实手法,将日军731部队的滔天罪行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年学校组织我们集体包场观看的场景,对于七零后、八零后这一代人来说,或许许多人都曾有过那样一次震撼心灵的观影经历。
诚然,观影后的恐惧感是难以回避的。影片中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节,如同烙印般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久久无法抹去。然而,这部电影所承载的深刻教育意义,却是毋庸置疑的。它让我们在懵懂的年纪,便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有了直观的认识,深刻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时刻铭记那段不能忘却的国耻。更重要的是,它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奋发图强,努力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
对比之下,当年的集体观影与如今的“慎入”提醒,在对待未成年群体的方式上,展现出了一种令人费解的巨大差异。许多网友对此表示不解,他们认为,现实的历史远比电影更为残酷,因此,18岁以下的孩子们更应该被允许观看此类影片,让他们从小就铭记历史,了解先烈们所遭受的非人苦难。如此,才能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坚定的爱国种子,让他们倍加珍惜当下和平幸福的生活。
跨越37载的光阴,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如此悬殊的观念差异?在我看来,或许原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影片方发出这样的提示,其初衷很可能仅仅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避免他们因接触过于残酷的画面而留下心理阴影。
在这个内卷与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孩子们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和成长压力,另一方面又常常被家长过度保护,如同温室里的花朵。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突然直面731部队的残忍行径,其心理承受能力和反应确实是未知数。
而在遥远的80年代,孩子们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小。忙于生计的家长们,似乎也鲜少有精力去过度担忧孩子的“焦虑”问题,更多的是给予他们快乐成长的空间。孩子们完成作业后,便会在户外与小伙伴们嬉戏玩耍,这种自由而充实的生活,反而培养了他们乐观向上的品格,以及更为坚韧的内心和强大的承受力。正因如此,当年学校组织集体观影,才能够避免诸多顾虑。
而今,情况却截然不同。家长们因担心孩子看到血腥画面而做噩梦、影响身心健康,而产生的种种顾虑,也通过社会传递,进而影响到学校和相关部门,并最终促使电影制作方和宣发团队在影片中加入相应的提示。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关于电影分级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人们期待能够根据影片内容,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划分观影界限,从而更有效地引导未成年人选择适合自己的影片。此外,相关法规也规定,对于可能引起未成年人心理不适的电影,应当予以明确的提示。
身处不同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自然会各有千秋。无论当年学校组织包场,还是如今的“未满18周岁谨慎选择观看”的提示,这些都并非针对电影本身优劣的比较,而仅仅是时代变迁下,社会观念和文化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