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横店开机,『陈坤』光头造型引爆网络,实力派阵容重现鸦片战争史诗
近日,备受瞩目的电影《1840》在被誉为“中国好莱坞”的横店影视城隆重开机。影片尚未开拍,主演『陈坤』以一身光头造型惊艳亮相,瞬间引爆全网热议。此次“剃度”,『陈坤』旨在更深切地理解并呈现那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民族脊梁——林则徐。
监制、编剧兼导演尹力,以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电影为目标,力求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再次呈现在大银幕上。鸦片战争,那段浸染着血泪与抗争的岁月,将通过光影的艺术,重回公众视野。影片将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核心主线,细腻描摹从销烟到战争爆发期间,那段充满悲怆与决绝的历史篇章。
电影的演员阵容更是堪称“全『明星』️”级别,集结了『陈坤』、肖央、王志飞、倪大红、于震、吴刚等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实力派演员,他们的加盟,无疑为影片增添了强大的号召力与艺术深度。人们不禁期待,这部倾注了无数心血的《1840》,能否成为年轻一代了解那段尘封历史的生动窗口,甚至超越教科书的局限?
01. 电影工业的“全『明星』️阵容”:匠心铸就史诗巨制
导演尹力,其电影《张思德》和《云水谣》曾助他斩获华语电影导演荣誉的大满贯——百花奖与金鸡奖各一次,并连续两届荣膺华表奖优秀导演。尹力导演的风格以深刻的思想内涵、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著称,他善于通过多元化的题材与表现手法,展现对社会、历史及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联合编剧董哲,曾为徐克执导的《智取威虎山》操刀剧本,并凭借《建党伟业》获得华表奖优秀编剧奖。此次与尹力导演的强强联合,为影片的剧本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本片的制作规格可谓空前,从幕后团队的配置上便可见一斑。摄影指导张颖,其作品《误杀》与《默杀》展现了他对光影艺术的精妙运用,擅长以光影营造悬疑氛围与凝重质感。美术指导韩忠,代表作《解密》与《罗曼蒂克消亡史》为作品注入了精致的历史肌理,赋予影片厚重的时代气息。造型指导杨丹,在《东极岛》与《革命者》等作品中,成功塑造了兼具视觉冲击力与情感张力的服装造型。而动作指导陈超,凭借《无名》和《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积累的丰富经验,将为影片设计气势磅礴的写实海战场面。
剧组更是大手笔地在横店启用了800人的制作规模,同时投入4个摄影棚与多个实景基地,并采用三组同步推进的拍摄模式。剧组已成功搭建起英国战列舰“康沃利斯号”等一系列历史舰船模型,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场景。可以说,这样一支主创团队,无疑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的顶尖水准,堪称一支真正的“全『明星』️阵容”。
02. 演员与历史人物的共振:灵魂的碰撞与灵魂的塑造
林则徐(『陈坤』 饰):作为民族英雄,林则徐身上兼具士大夫的清高气节与实干家的雷厉风行。在虎门销烟的壮举中,他更是展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陈坤』在《钱学森》中,便以深邃的眼神戏成功演绎了科学家的思维深度,拒绝脸谱化表演,并通过增肥、贴头皮等细节追求形似。从《建党伟业》中温文尔雅的周总理,到《封神》中“毁容式”出演的通天教主,『陈坤』已证明了其驾驭各类角色的能力。此次为饰演林则徐,他不仅剃光头,更潜心研读史籍,相信定能赋予这位铁腕知识分子鲜活的生命力。
琦善(肖央 饰):作为一位复杂的政客,琦善是林则徐之后,清廷中妥协派的代表。他游走于主战派与英军之间,其历史评价常与“卖国”挂钩。自《误杀》中塑造了隐忍智慧的父亲李维杰后,肖央的演技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他擅长通过肢体语言传递人物内心的矛盾纠葛,而喜剧演员的独特反差感,亦有助于打破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若他能成功演绎出琦善在皇权压力、外敌威胁与民众愤慨等多重夹击下的撕裂感,必将进一步巩固其实力派演员的地位。
道光帝(王志飞 饰):道光帝励精图治,却治国能力平庸。他节俭勤政,却又优柔寡断,在“守成之君”与“战败之主”之间挣扎,晚年更是颓唐自弃。王志飞在《大秦帝国》中饰演的商鞅,凭借凌厉的眼神与爆发力十足的台词,成功塑造了一位改革家的魄力。而在《古田军号》中,他又通过细腻的台词与表情,传递了朱德总司令的领袖气质与历史厚重感。此次出演道光帝,王志飞无疑是众望所归,他定能完美驾驭这位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无力君王。
穆彰阿(倪大红 饰):作为保守派的权臣,穆彰阿架空道光帝,压制林则徐,以老成持重之名行党争之实,是封建官僚体系腐朽的缩影。倪大红在《大明王朝1566》中饰演的严嵩,仅凭一个垂眸、一个捻须的细微动作,便传递出权倾朝野的压迫感。他作为“权谋专业户”,与穆彰阿这一角色可谓高度契合,其演技将为影片增添浓重的政治斗争色彩。
关天培(于震 饰):这位虎门炮台的殉国老将,明知援兵无望,却仍旧死战不退,身中数弹,屹立如松。他留下的遗物,仅是一件件打着补丁的旧衣与几颗脱落的牙齿,足以见其悲壮。于震在各类抗战题材作品中磨砺出的粗粝硬汉气质,如《中国兄弟连》中的曲虎,与关天培“与炮台共存亡”的钢铁意志天然契合,令人期待他能在银幕上重现这位将军的忠勇。
邓廷桢(吴刚 饰):作为时任两广总督,邓廷桢被评价为“机神高朗”的干练官员。他从最初放任鸦片流通,到后来坚定追随林则徐禁烟,再到最终被革职流放,其命运极具悲剧色彩,是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无论是《潜伏》中自私凉薄的陆桥山,还是《人民的名义》中复杂立体的达康书记,吴刚深厚的台词功底与精湛的演技,足以支撑他驾驭这位立场转变的复杂人物。
总体而言,这部电影的演员阵容已然覆盖了历史巨制所需具备的权威感、复杂性与人性深度。一旦各位演员的表演能够形成统一的艺术调性,我们有望见证一部经典历史大片的诞生。
03. 谢晋导演的《鸦片战争》珠玉在前,新版《1840》肩负使命
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谢晋导演在1997年便奉献了史诗级作品《鸦片战争》。谢导以宏大的史诗框架,全景式地展现了鸦片战争的始末。影片涵盖了朝廷决策(道光帝的摇摆)、禁烟行动(林则徐的主导)、外交博弈(义律的欺骗)、战场牺牲(关天培的忠勇)等多线叙事,强调了历史事件的完整性。电影深刻揭露了英国以“自由贸易”为幌子下的鸦片走私本质,通过议会辩论的场景,有力地批判了战争的非正义性。
鲍国安饰演的林则徐,不再是教科书式的脸谱化英雄。他需要得到道光帝的明确决心才肯接任钦差,并通过静坐测试官员的烟瘾,在“水至清则无鱼”的无奈中权衡政治现实。这种“有瑕疵的英雄”形象,更显历史的真实与厚重。然而,该片并非完美无缺,例如将虎门战败归因于“武器落后”的同时,却弱化了清廷内部腐败(如琦善的撤防)的关键影响。此外,反派角色的塑造也略显单一,未能摆脱脸谱化的工具人设定。
尽管如此,瑕不掩瑜,《鸦片战争》仍不失为一部时代的杰作。在香港回归的背景下,影片于1997年上映,传递出“唯有站立,方能反思屈辱”的主题,借古鉴今,呼吁开放进取,批判闭关锁国。谢晋导演曾言:“拍《鸦片战争》是为了让子孙不忘民族的伤口。”而对于尹力导演而言,这或许是将伤口转化为基因,从受害者视角转变为觉醒者,让百年前的孤勇,成为今人面对黑暗时的精神火种。
后记
在流量经济席卷影视行业的当下,《1840》坚持选用全员演技派阵容,这一点尤为值得称赞。三十年前,谢晋导演为筹备《鸦片战争》的拍摄,催生了日后的“中国好莱坞”——横店影视城。如今,中国电影人薪火相传,将在银幕上重新书写那页用血与火淬炼的民族抗争史诗。我们由衷希望,这部《1840》能够成为未来年轻一代触摸历史、理解历史的信实窗口。(撰文:木未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