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近日影讯。
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适逢中意建交55周年,特设“华语电影交流会”单元。
『郭富城』获罗马电影城颁授首届“中意文化交流大使”荣誉,以表彰其推动国际电影合作的贡献,也恰好,他主演的内地现实题材新作《IOU》,入选本届电影节华语推介五强。
该片首发预告,虽是小众题材,却竟有“磅礴”质感。
或可预设期待。
听到第一句台词,就想起了《最爱》。
陕北方言?
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我”的发音,是“额”,由之又仿佛听到赵得意的名言,“额本是老天爷他干爹,你看额体面不体面。”
在顾长卫手底下,『郭富城』褪去了乐坛天王与时尚巨星的一切光芒,其入戏之深、表演之细腻、层次之丰富、情感之丰沛、爆发力之强猛,皆可谓神乎其技,也皆能让人瞠目以观。
谁能想到,十四年后,他又操着一口陕北话来了。
这一次,他叫“武争良”。
台词很有意思,基本上可以把故事串起来。
“我原以为可以心换心,人对我好,我就对人好”,结果,“天下就我是傻子”。
这说明,电影讲了一个不怎么让人高兴,甚至可能会有点难受的故事,主角🎭️没什么城府,略憨,不然也不会“被迫”成为追债人。
“你爸不回来还钱,你就别想安宁。”
这应该是武争良找不到欠债人,不得已逼迫对方寻父时候所说的话。
点睛之笔在最后。
“叔,你在梦里想干啥?”
“叔在梦里,不想再做人了。”
“为啥?”
“不做人就不需要钱,不要钱,谁都不欠谁的债。”
“没有债,活着不苦。”
故事很暗,也很暖。
“追债人”武争良,别人欠着他的债,他又欠着其他人的债,打生打死、撒泼耍横、机关算尽、苦头吃完,最后债似乎没追回来,还反倒搭进去不少。
他输了吗?
追债只是表象,人在尘世,“扪心自问”才是真正要去做的事情。
很多时候,无非求一个心安。
至于名利财富、争胜争气,要么过眼云烟,要么不值一提,所以,『郭富城』说,自己这个角色到最后,是“看破不说破”。
这意味着,他找到了比“追债”更重要的东西。
善良才是人生最大的底牌。
『郭富城』有一种能力。
他以强大的共情力,将自身的丰沛情感灌注进入角色,使之与电影的主题形成最大程度的呼应,以此来完成蜕变、点题与最终的升华。
比如《赤脚小子》片末的痛哀一哭,比如《三岔口》中的倒车一幕,比如《最爱》里面的层层递进的情绪与最终如惊瀑爆发,比如《浮城大亨》里为阿娣戴上助听器的深邃眼神,再如《临时劫案》中的停车嘶吼。
一个演员,一生中能拍几部好片?
这些好片里,有多少是群体之成,有多少是导演之功,有多少是题材加成,再有多少,是以一己之力,推动电影行往更高之处?
论及“强情绪”爆发的能力,整个影坛,都谓罕有。
『郭富城』足堪自傲。
也有人说。
『郭富城』不该困在香港影坛那一亩三分地,而应该和十余年前一样,多与内地导演合作,比如早前的《最爱》、《全民目击》和《道士下山》等等,都是鲜活的例子。
这当然是建立在认可『郭富城』表演的基础上。
该怎么看?
不妨列一下他的代表作情况。
撇开商业电影不谈,其小众、现实和文艺题材代表作,大致可以包括《父子》、《C+侦探》、《白银帝国》、《杀人犯》、《最爱》、《浮城大亨》、《踏血寻梅》、《麦路人》、《秘密访客》和《临时劫案》这十部电影。
若以顶级品质挑选,则或应是《父子》、《最爱》和《浮城大亨》三片,而若再加上一个“神级演技”的标准,就或该再纳入《临时劫案》一片。
以上四部电影,只有《最爱》出自内地导演之手。
当然,这个对比未必见得科学,因为作为香港演员,本身『郭富城』拍港片的机会和比例,均远高于与内地导演合作。
所以好片和地域关系不大。
不过话说回来。
从此次《无名指》来看,孔令政导演实在有太大的进步空间,颇有点“浪费”了『郭富城』鼎力支持的热忱。
对比来看《IOU》的初版预告片,有天渊之别的感觉。
虽然前者是成片,后者仅不足两分钟的预告片,但同样是人间苦难,以叙事的核心线索与起承转合来说,《IOU》所表现出来的质感、审美与深度,皆颇为让人惊喜。
故笔者愿以“磅礴”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