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人生:王扶林的传奇导演路
在江苏镇江1931年的硝烟中,一个男孩呱呱坠地。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年幼的王扶林随父母迁居上海,在这座东方巴黎的街头巷尾,他的人生轨迹悄然改变。家附近的影剧院成了他的第二课堂,银幕上的悲欢离合、舞台上的唱念做打,在这个偏科严重的少年心中埋下了艺术的种子——英语口语出众的他,数理化成绩却总叫人摇头叹息。
命运的转折始于1945年。抗战胜利的欢呼声中,中学生王扶林组织排演了《反间谍》等话剧,带着同学们走街串巷演出。当1949年5月的春风吹拂上海,他顺利考入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表演系,却意外发现自己竟是\"舞台恐惧症患者\"——匪兵角色撞倒道具树,工人形象踹穿布景墙,这些\"舞台事故\"让他被老师\"发配\"到后台打杂。谁曾想,这段布置舞台、淘换道具的经历,反而为他日后掌控宏大场景埋下伏笔。
1952年秋的北京站月台上,陈毅市长亲自为中央广播局的十位新人送行。带着南方口音的王扶林,每日面壁苦练普通话,短短数月后就能在工厂学校流畅朗诵。1954年转型导演初期,他遭遇同事排挤,连短剧都拍不好,深夜偷抹眼泪。但三年蛰伏终见曙光,《五个杏儿》《青蛙公主》等儿童广播剧的热播,让\"王导\"的称呼开始被同行认可。
中国电视史注定要留下他的名字。1958年9月,他执导的报道剧《党救活了他》开创先河;次年用16毫米胶片拍摄的《新的一代》更赢得\"王大胆\"的美誉。1980年《敌营十八年》虽因经费窘迫(匪兵裤子仅两条轮流穿)遭观众诟病,却为中国电视剧探了路。当北影厂筹拍《红楼梦》电影时,他顶住压力争取到电视剧版拍摄权,曹禺、沈从文等大家的背书,王立平耗时年余谱写的《枉凝眉》,最终铸就1987年收视率75%的荧屏神话。
1994年,《三国演义》以46.7%的收视率为他的导演生涯再立丰碑。从说服拒演诸葛亮的唐国强,到84集巨制的完美呈现,王扶林用镜头重新定义了名著改编的艺术标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工作狂人背后站着贤内助王芝芙——1985年广播版《红楼梦》的创作者,她不仅为丈夫物色配音演员,更常去片场分享文学见解。1988年爱妻猝然离世后,王扶林终生未再续弦,只说\"无人可替代她\"。
其子王小京的人生轨迹与父亲奇妙呼应:北大心理学高材生受同窗英达影响转行影视,成为《我爱我家》总摄像,开创中国情景喜剧新纪元。如今94岁的王扶林偶尔接待昔日演员来访,那些经典作品仍在各平台重播——据统计,《红楼梦》已播出逾1500次。从广播局新人到名著改编宗师,他不仅留下90余部作品,更见证了中国电视剧从蹒跚学步到风华正茂的全过程。正如他2017年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所言:\"年轻人若只拍三角恋,成不了好导演。\"这句箴言,恰是这位电视艺术大家毕生艺术追求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