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7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恢弘乐章中,一场由青年歌手张鹤凡担纲的独唱音乐会显得格外深情。9月5日晚,青年歌手张鹤凡在哈尔滨音乐厅,用一系列精心挑选的与故乡血脉相连的歌曲,完成了自己与“哈夏”的第一次成年之约。这不仅仅是一场学业与技艺的汇报演出,更是一次用歌声回溯成长根脉、用旋律表达赤子深情的真挚告白。对她而言,此次登上“哈夏”的舞台,就是一场从音乐的聆听者、追随者,到家乡音乐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的蜕变。
从小家院落到“哈夏”舞台
张鹤凡的音乐之路,始于哈尔滨一个普通院落里流淌出的家庭合奏。“我生活在一个特别普通的小区里,从小和太姥、太姥爷一起生活。”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她深情地回忆说,家庭的艺术氛围是她最原始的启蒙。“他们很喜欢音乐,我小的时候经常能听见太姥爷敲扬琴、弹秦琴,我从小就是听着这样的音乐长大的。”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如同种子般埋藏于心。而她的姥姥也深受这样的氛围影响,“我姥姥小时候偷穿我太姥爷的衬衫,穿着这件衬衫去参加学校的音乐活动。”这种对艺术最朴素、最真挚的热爱,仿佛一种家族传承,在她身上得到了延续。
她坦言,自己从8岁就开始学习唱歌,而哈尔滨这座“音乐之城”为她提供了无比丰厚的艺术给养。“哈尔滨这片丰沃的艺术土壤给我带来了很多跟音乐有关的美好回忆。”从小她就是这座“音乐之城”各类群众艺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我小的时候,从学童声的时候起就参加过很多次与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有关的活动,比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活动。”这段经历让她深刻感受到,“全城都跟音乐相关,我就是在这样一个艺术的沃土里面长大的,是哈尔滨的音乐陪伴我长大的。”2015年,她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接受专业的音乐教育,并于2019年以文化课第一的优异成绩,应届考入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完成了从冰城少女到军旅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华丽转身。
唱恩师的歌传故乡的情
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张鹤凡对家乡有着刻骨铭心的热爱与自豪。谈及哈尔滨的音乐氛围时,她的评价充满了骄傲之情,“我觉得哈尔滨就是一个天生的‘音乐之城’,小时候我家附近的场所里每周都有音乐类的活动。”这种无处不在的音乐生活,塑造了她对城市的认知,也让她坚信,“哈尔滨音乐的发展绝对是在全国都是领先的,因为我们不管是老还是少,所有的人都会唱一两首跟家乡有关的歌曲,尤其是《太阳岛上》、《我爱你塞北的雪》这样的歌曲。”
这份对故乡文化的认同与传播使命感,在她的恩师、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刘臣教授的身上受到了更大的影响。“我本科是在哈尔滨师范大学读的,刘臣教授就是我的老师。”师者的传承,不仅在于技艺,更在于精神与情怀。刘臣教授将对家乡的无限热爱融入音乐,创作了《夜幕下的哈尔滨》、《故乡的丁香》等动人的音乐作品,这份深情也深深地感染了他的学生。张鹤凡选择在音乐会上演唱这些作品,正是这种传承的体现。“这是我首次在这样的舞台上演唱这几首歌。”她的言语中充满了对恩师的敬意。
张鹤凡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个“媒介”,“我想当一个传播跟家乡有关歌曲的媒介,让更多的人听到关于家乡的歌曲。”她希望借助“哈夏”这个国际化的舞台,让恩师的创作和所有属于哈尔滨的优美旋律,被更多人所听见、所铭记。
用歌声构建立体的家乡形象
整场音乐会的曲目选择,堪称一部用歌声写就的“哈尔滨音乐文化志”。每一首歌的背后,都凝结着张鹤凡对故乡的深刻理解与细腻情感。“我想要为家乡做一些事情,因为我对哈尔滨有很深的感情,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所以我选择的歌曲基本上都是跟哈尔滨有关的。”
她如数家珍般地解读了这份精心编排的曲目单:
开场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源于新中国成立后在哈尔滨首演的第一部以东北抗日联军为题材的大型民族歌剧《星星之火》,“这首歌跟我们哈尔滨有着很深的联系”;
第二首《映山红》,其作曲傅庚辰先生是从哈尔滨走出去的音乐家,“这首歌对我们家乡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经典的《太阳岛上》、《我爱你塞北的雪》、《北大荒人的歌》,则是几代人心中无可替代的哈尔滨与黑龙江的声音名片。
此外,她还演唱了《故乡的云》,用以表达游子对故乡的眷恋,这其中也融入了她本人在外求学的真切体会。而恩师刘臣的作品《故乡的丁香》和《夜幕下的哈尔滨》,更是将音乐会对故乡的礼赞推向了高潮。前者吟唱哈尔滨的市花,勾勒出“春赏丁香”的浪漫画卷;后者则咏叹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与独特气质。从革命传统到城市风光,从历史叙事到游子思乡,张鹤凡用她的歌声,构建了一个立体、深情、充满文化自信的哈尔滨形象。
从小看着“哈夏”演出长大,到如今终于走上这个梦想的舞台,她感慨道:“我觉得非常荣幸,希望在这个舞台上可以好好的完成这些有关家乡的歌曲。”而当晚,她不仅成功举办了一场独唱音乐会,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更完成了一次对家乡的深情告白与文化传递。
记者:封娇 文/摄/视频
编辑:马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