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刷手机,刷到一条热搜——#15年遇见25年#。
点进去,就是两张动图:
一张是2015年,娜扎刚出道,穿着简单的白T,在《偶像来了》里被镜头怼脸,怯生生地笑;
一张是2025年9月8号,栩栩华生大赏后台,娜扎把『欧阳娜娜』搂进怀里,俩人对着镜头同时咧嘴,一个笑得云淡风轻,一个笑得眉眼弯弯。
配文只有一句:
“十年前,她21,她15;十年后,她31,她25。中间隔了我们的一整个青春。”
我盯着手机愣了半天,像被人轻轻推了一把,直接跌回自己的十年前。
——1——
2015年,我在干嘛?
大三,天天窝在宿舍吃泡面,为了追《偶像来了》跟舍友抢遥控器。
那时候娜扎还是个“招黑体质”,节目一播,弹幕全是“靠脸进组”“演技为零”。
她越紧张,越被说“装”;越想解释,越被说“卖惨”。
我记得有一期,她站在沙漠里,风把沙子全吹她脸上,她一边揉眼睛一边小声说“没事”,镜头切到她的背,挺得笔直,却一直在抖。
同一天,『欧阳娜娜』在《偶像来了》最后一站才露面,背着一把大提琴,15岁的小姑娘,脸圆得像月饼,见谁都鞠躬。
节目里她喊娜扎“姐姐”,娜扎回头冲她笑,那个笑里带着羡慕——羡慕她还有婴儿肥,羡慕她被人喜欢。
后来节目结束,我们也就散了。
有人继续考研,有人去面试,有人回老家结婚。
娜扎和娜娜的消息,只是偶尔在热搜上晃一眼:
“娜扎『张翰』分手”“娜娜退学进圈”“娜扎又一部女主戏扑了”“娜娜拉大提琴上春晚”……
像两条平行线,各自热闹,各自风雨。
——2——
直到昨晚,她们突然一起出现在成都。
栩栩华生的大赏,我在现场当媒体助理,负责把艺人从红毯带到内场。
娜扎先来,白裙,黑发,腰细得一只手就能握住。
她路过我时,轻轻说了一句“谢谢”,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我抬头,看到她眼角有一颗很小很浅的痣,以前照片里从没注意到。
娜娜是最后一个到的。
她一下车就跑,高跟鞋👠踩得哒哒响,像赶着去上课。
经过我旁边,她停住,把手里暖宝宝塞给我:“姐姐你手都冻紫了。”
我愣神那一下,她已经冲进红毯区,背影像个还在长个的小孩。
活动流程很长,内场灯光打得人发晕。
我蹲在舞台侧边,看她们先后接受采访。
娜扎回答得滴水不漏,娜娜还在用“然后……然后……”串句子。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
原来长大不是变得完美,而是学会把紧张藏好。
——3——
真正的爆点在后门。
大赏结束,媒体堵在外面等返图。
娜扎的商务车先到,她却没走,站在柱子后刷手机。
娜娜出来,一眼看见她,像小时候放学看见家长,一路小跑撞进她怀里。
娜扎伸手揉她后脑勺,俩人同时抬头,被记者抓个正着。
“十年啦!”娜娜先喊。
“是啊,你终于长大。”娜扎回她。
就这么两句,现场所有机位瞬间疯掉。
我站在旁边,突然鼻子就酸了。
——4——
回酒店的路上,我刷到微博。
热搜第一已经爆了,话题叫#15年与25年#。
网友贴出对比图:
15年的娜扎和娜娜,一个21岁,一个15,站在综艺的黄土高坡上,风把刘海全吹乱;
25年的她们,一个31,一个25,在成都的灯火里,『妆容』精致,却可以放肆大笑。
最高赞的评论写着:
“她们像替我们活成了两种可能——
一种是从被否定里咬牙长出自己的骨头;
一种是从被喜欢里慢慢学会不骄不躁。
而我们,在屏幕外,一边心疼过去的自己,一边给未来的自己打气。”
我盯着那句话,眼泪一下就掉下来。
——5——
是啊,十年里,我们到底在追什么?
追的不就是这两个姑娘替我们走完的那条路:
从“我不够好”到“我挺好的”;
从“我怕被看见”到“我敢被看见”;
从“我想要被喜欢”到“我先喜欢自己”。
娜扎把曾经的“全网黑”熬成了“神颜”,却学会了在镜头外低头;
娜娜把“天才少女”的标签撕了又贴,最后选择拉大提琴也演戏,两样都不丢。
她们没有变成别人,只是长成了更稳的自己。
——6——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成都凌晨三点,窗外还在下雨。
我打开相册,把十年前宿舍的合照翻出来。
像素糊成渣,还是能一眼认出谁哭过谁笑过。
那时候我们都说,以后要活得漂亮。
如今再想起,漂亮不是指脸,是指:
哪怕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也还能拍拍土站起来,跟它说“再来”。
娜扎和娜娜那一抱,抱的是她们自己,也抱的是我们。
抱的是那个在教室里偷偷照镜子的女孩,
是面试被拒还假装没事的女孩,
是第一次分手坐末班地铁回家的女孩。
她们用十年告诉我们:
别急着否定自己,时间会把所有裂缝填满,
只要你不跑,不急,不停。
——7——
明天太阳出来,热搜会被新的词条顶掉。
可我知道,那张对比图会留在很多人手机里,
像一张偷偷藏起来的底片,
在我们下一次沮丧、下一次自我怀疑的时候,
翻出来看看——
原来真的有人,替我们把十年走成了礼物🎁。
原来我们也真的可以,把下一个十年,走成自己的礼物🎁。
别怕,慢慢来。
15年也好,25年也罢,
只要还在路上,我们就都没输。
【感谢关注,本文为个人见解,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