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神"『张学友』近期在第277场演唱会上因多次破音引发关注,这位63岁的乐坛常青树虽身体抱恙仍坚持完成整场演出,令粉丝们揪心不已。事实上,自2023年开启"60 "巡回演唱会以来,『张学友』已多次出现身体不适和演唱状态波动的情况。
当我们对比当下活跃的演唱会市场,一个有趣现象引人深思:为何『谢霆锋』、单依纯等当红歌手与『张学友』的演唱会场次存在如此悬殊的差距?让我们从市场角度剖析其中缘由:
首先,『张学友』的"量级优势"无可匹敌。作为华语乐坛唯一达成近300场巡演的歌手,他拥有横跨三十年的国民级影响力。这位1990年代"四大天王"中的音乐担当,其经典作品在三四线城市具有惊人的传唱度。从吻别到一千个伤心的理由,这些时代金曲构筑了其独特的市场号召力。相较而言,即便是『谢霆锋』这样的多栖艺人,或是单依纯等新生代实力派,都难以在非一线城市复制这种全民认知度。
其次,演出规模差异显著。『张学友』团队延续了香港红磡体育馆的经典模式,单场观众控制在1万人左右。这种"小而精"的运作方式,与『邓紫棋』等歌手动辄4-5万人的体育场级演出形成鲜明对比。以2024年为例,『张学友』125场演出的总观众数,可能不及『邓紫棋』75场演出的一半。这种"以量取胜"的巡演策略,既保持了演出质量,又最大化覆盖了不同城市乐迷。
最后,商业模式决定演出频次。业内消息透露,『张学友』的收益模式更依赖单场分成,加之其团队成熟的标准化运作体系,使得连续举办多场中小型演出成为可能。相比之下,很多歌手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筹备单场大型演出,自然难以实现高频次巡演。
值得注意的是,『张学友』巡演的高票价策略也为其商业模式提供了支撑。在保持单场成本可控的前提下,通过提升票价保证收益,这种"精品路线"运作方式,正是其能持续举办数百场演唱会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