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午后,成都城市音乐厅歌剧厅灯光渐暗,西班牙伊比利亚舞团携弗拉门戈舞剧《卡门》登台。红色幕布尚未完全拉开,一记响板已先声夺人,观众席瞬间安静——这是该团今年中国巡演的最后一站,也是其首次在西南地区完整呈现这部改编自梅里美小说的同名舞剧。
伊比利亚舞团1993年成立于马德里,32年来足迹遍及三十余国,曾被西班牙文化部指定为对外文化交流代表。艺术总监曼努埃尔·塞戈维亚曾获“国家舞蹈创作奖”,擅长在传统弗拉门戈框架中融入现代舞、芭蕾乃至当代装置艺术。此次上演的《卡门》时长约90分钟,沿用比才歌剧的主旋律,却在叙事结构上做了减法:故事由军官唐·何塞倒叙展开,舞者以急促的足点、旋转的裙摆和极具张力的上身动作,替代了原作中的对白与宣叙。
舞台中央没有实景烟厂,也没有斗牛场,仅靠七把椅子与可升降的金属框架完成场景切换。卡门的红裙、斗牛士的短夹克与女工们的白色围裙成为唯一色彩提示。音乐方面,除传统吉他、箱鼓与手拍节奏外,编曲加入了电子低音与女声吟唱,使19世纪塞维利亚的市井气息与当代审美产生碰撞。演出中段,卡门与女工群舞的“烟厂争斗”被处理成纯肢体对话:手掌击打身体各部位发出的“啪嗒”声与脚步踢踏声交错,形成复
杂的复合节奏,引来现场数次自发掌声。
该剧去年曾在上海、杭州等十城巡演,返场最多达五次,『社交媒体』上的“汗水甩到第一排”一度成为热门话题。成都站依旧延续高热度——开票两周内低价档售罄,演出当日剧场外排起长队,观众以年轻群体为主。来自电子科技大学的周同学告诉记者,他第一次现场感受弗拉门戈,“原来节奏可以这么密,情绪可以这么直接”。
演出结束后,舞团在剧场大厅设置了小型交流区。塞戈维亚用略显生硬的英语向观众解释,弗拉门戈并非单纯的“西班牙国舞”,而是吉普赛、阿拉伯、犹太和安达卢西亚民间文化长期交融的产物,“每一次跺脚、每一次甩头,都在讲述迁徙与生存”。现场有观众提问,为什么采用极简舞台。副艺术总监维奥莱塔·鲁伊斯回应说,传统弗拉门戈诞生于小酒馆,空间本就逼仄,“我们想让观众把注意力放在身体与节奏上,而不是布景”。
据悉,此次成都演出由四川省演出展览公司与马德里塞万提斯学院联合引进,被列为2025年“成都国际音乐季”闭幕单元。主办方透露,演出前一周,舞团曾赴成都体育学院舞蹈系开展大师课,60名师生学习了基础“zapateado”(足点技巧)。课后,塞戈维亚将演出用的一副响板赠予学院资料室,并留下一句话:“节奏是舞蹈的护照,希望你们用它去更远的地方。”
随着观众陆续离场,音乐厅外的城市夜色渐浓,而弗拉门戈明快的节奏似乎仍在空气中回荡。对于成都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场外国舞团的商业演出,更是一次关于文化迁徙与身体语言的现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