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晴
最近,一部特别的太空题材影片上映,没有科幻大片的专业摄影团队和炫酷特效,由3位航天员拍摄,却让许多人走出影院时,留下“震撼”“冲击力极强”“好看好哭”的评价,就连《三体》作者刘慈欣看后也说:“我不断提醒自己,窗外那些太空场景不是特效,是真的。”它就是影片《窗外是蓝星》。
很多喜欢看太空题材影片的人,尤其喜欢进入太空后对地球回头一瞥的镜头,那是属于整个人类的浪漫时刻,就像脱离了地球襁褓的婴儿,回望这颗孕育自己的星球,而下一刻,将飞往更远更深的宇宙。《窗外是蓝星》正好赋予了这个浪漫时刻更重要的意义——它不再是特效加持的大场面,而是属于中国人的一次抬望眼,在属于我们中国的空间站上,俯瞰地球,仰望寰宇。
电影《窗外是蓝星》是一部纪录片,以神舟十三号乘组首次执行在轨驻留任务为蓝本,通过航天员的视角,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真实的太空生活,领略太空视角壮美的地球奇景,感受航天员的内心情感。
太空题材往往侧重宏大叙事和先进科技呈现,多少缺了点“人情味”。《窗外是蓝星》则在宏大叙事与个体表达之间找到了属于它的黄金分割点,从航天员作为“人”的属性出发,寻找太空与普通人链接的情感锚点,就像影片导演朱翌冉所说,创作初衷是“在星辰与地球的对话中,看见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思考”。
电影被称作造梦的艺术,但在这部拍摄手法十分独特的电影中,人们看到的是,那些未被“编剧”的瞬间,构成了影片最动人的段落。
影片第一个太空镜头没有对准浩瀚宇宙,而是在空间站里漂浮着的小玩偶。这个小玩偶是王亚平女儿的,随航天员进入空间站,也是贯穿全片的情感线索之一。
在我们普通人眼中,王亚平是叩问苍穹的航天英雄,但在女儿眼里,她是“摘星星”的母亲。对她们而言,小玩偶是一个十分自然的情感载体,它就像女儿的陪伴,当思念浮现时,小玩偶也会“飞”起来。这些细节闪耀着真情的光芒,家国情怀在这一刻也变得具象化,成了藏在英雄身份背后的思念与坚守。
在许多观影分享中,还有一组画面被多次提到——蓝色星球在黑暗中缓缓转动,透过舷窗,雄伟的青藏高原,澄澈的青海湖,广袤的撒哈拉沙漠,狭长的红海……地球美景一览无余,转眼间夜幕降临,城市灯火仿佛人类文明的火光。从太空俯瞰地球,通过镜头,当你认出那片熟悉的土地时,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感受也缓缓浮现。从宇宙生发的哲思,让看风景超越了视觉享受,成为对生命与家园的深层叩问,影片立意也有了更辽阔的延伸。
这部影片,虽然没有科幻大片的刺激和爽感,但观众所说的震撼和冲击力,则来自它深刻的思考。再伟大的航行,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完成的,太空的自然条件严酷,但探索它的过程并不是冰冷的征途,而是一条有人文温度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