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里最让人意外的细节,藏在玉娆身上。当年看剧总觉得她是甄嬛身边最真心的人,可8年后再看才发现,这个看似纯良的妹妹,竟对甄嬛藏着恶念,一句话差点害死亲外甥弘曕。这背后的纠葛,比宫斗本身更让人脊背发凉。
事情要从那场宫宴后的意外说起。果郡王还在世时,宫里摆家宴,果郡王带着浣碧、孟静娴两位侧福晋赴宴。宫女给六阿哥弘曕送燕窝粥时,弘曕非要孟静娴喂,结果孟静娴试温时突然吐血——原来剪秋为给皇后报仇,在粥里下了鹤顶红,想害甄嬛和弘曕,没成想误杀了孟静娴。孟静娴死前拼力生下儿子元澈,后来果郡王被赐死,浣碧殉情,元澈成了没爹娘的孩子。
甄嬛念及对果郡王的情意,又知道果郡王生前和玉娆的夫君慎贝勒关系好,便让玉娆和慎贝勒领养了元澈。这本是好心,却埋下了隐患。有次玉娆带元澈进宫和弘曕玩耍,元澈的乳母随口说“弘曕和元澈长得像亲兄弟”,皇上刚好在旁边没听清,玉娆却特意大声重复了一遍这句话。
就这一句“提醒”,让皇上的脸瞬间狰狞。皇上早就怀疑甄嬛和果郡王关系不一般,才狠心赐死果郡王,却没往弘曕身上想。经玉娆这么一说,他越看两个孩子越像,当即派血滴🩸子夏刈去甄嬛宫里,想趁人不备采集弘曕的血,偷偷搞滴血认亲。要不是叶澜依及时报信,甄嬛当机立断处理了夏刈,别说弘曕保不住,甄嬛和整个甄家都得被株连九族。玉娆这看似无心的举动,差点成了压垮甄嬛的最后一根稻草。
玉娆到底是有心还是无意?其实她对甄嬛的不满,早就藏在过往的细节里。
第一桩:皇上看上玉娆,甄嬛为何不提醒? 皇上当初对玉娆动心,就是因为她长得像纯元皇后。甄嬛在宫里摸爬滚打多年,怎么会看不出皇上的心思?可她明知亲妹妹可能重蹈自己的覆辙,却没提前提醒玉娆避嫌,任由她进宫被皇上注意到。玉娆心里难免犯嘀咕:姐姐是不是故意的?毕竟自己一旦被皇上纳入后宫,甄嬛在宫里又多了个“盟友”,可自己的幸福呢?
第二桩:甄家倒台,玉娆从千金变罪奴。 甄家遭难时,甄嬛正远走甘露寺,还是她主动提出和皇上“断情”的。在旁人看来,正是甄嬛的任性离开,才让皇上迁怒甄家。玉娆从锦衣玉食的千金小姐,一下子沦为奴仆甚至犯人,吃尽苦头。她嘴上不说,心里难免怨恨:若不是姐姐非要和皇上闹别扭,家族怎会落到这般田地?
第三桩:刚成亲就被逼养别人的孩子。 玉娆嫁给慎贝勒时还很年轻,自己都没生过孩子,甄嬛就把元澈塞给她养。对玉娆来说,这哪是帮忙,更像被强加的责任——年纪轻轻就成了“后妈”,还得养着一个可能惹来非议的皇室血脉。她或许觉得甄嬛太自私,只想着自己省心,根本没考虑她的处境。
或许玉娆当初并没料到弘曕真是果郡王的孩子,可能只是想借皇上的疑心给甄嬛添堵,让她受点罪,就像当年温实初被怀疑时那样,闹一场就过去了。可她没算到甄嬛和果郡王真有私情,更没算到皇上的疑心会重到要滴血认亲。这场“无心之失”,恰恰暴露了她对甄嬛积压已久的不满。
后宫里的真心本就稀缺,连亲姐妹都难免因利益、委屈心生嫌隙。玉娆对甄嬛的恶念,或许不是天生的坏,而是被现实磋磨出的怨。只是她没想到,一句抱怨式的“提醒”,差点让最亲近的人万劫不复。这大概就是《甄嬛传》最真实的地方:在权力和恩怨面前,亲情有时也会变得脆弱又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