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香港影坛发生了一件改变郑伊健命运的事。当时还是二线演员的他,在导演王晶的软磨硬泡下,勉强接下了古惑仔之人在江湖这部黑帮片。谁也没想到,这部成本不高的电影竟成为年度黑马,狂揽2000多万票房,跻身年度十大卖座影片之列。
片中那个重情重义的陈浩南一夜爆红,铜锣湾扛把子的形象成为无数青少年追捧的偶像。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模仿陈浩南造型的年轻人,甚至有人真的拉帮结派混起了黑社会。这股风潮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不少年轻人误入歧途,锒铛入狱。
随着负面影响的扩大,舆论的矛头直指主演郑伊健。更尴尬的是,王晶在访谈中透露,原著漫画本就是照着『刘德华』的形象创作的,但『刘德华』以"怕带坏小孩"为由婉拒了这个角色。这番话无疑给郑伊健贴上了"教唆犯罪"的标签,让他背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多年后回忆此事,郑伊健仍难掩懊悔之情。
最近网上掀起一场关于『刘德华』的讨论。有网友质疑:"既然『刘德华』当年以社会责任感为由拒演古惑仔,为何两年后接连拍了龙在江湖龙在边缘两部黑帮片?甚至在宣传时还大秀纹身?"评论区更有人直言『刘德华』"跟风拍片""虚伪做作"。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把时间拨回1998年。龙在江湖上映时,古惑仔系列已显颓势,最后一部胜者为王票房仅700多万,远不及前作。这背后反映的是香港回归后社会风气的转变,黑帮题材不再吃香。
细看两个系列就会发现本质区别。古惑仔将黑帮生活浪漫化,兄弟义气、快意恩仇的设定像极了一场青春幻想。而『刘德华』的龙在江湖则用血淋淋的现实打破这种幻想——韦吉祥想金盆洗手却身不由己,女友遭辱、儿子致残,最终横死街头。台湾上映时,片名干脆改为没有第二天,道尽江湖人的宿命。
纵观『刘德华』的黑帮角色:旺角卡门里为兄弟赴死的阿华,天若有情中倒在血泊里的华弟,江湖里被乱刀砍死的老大...他始终在传递一个信息:混黑道没有好下场。这不是在美化黑帮,而是在用残酷结局警示年轻人。
与其说『刘德华』跟风拍黑帮片,不如说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纠偏。当古惑仔让年轻人对黑社会产生误解时,他选择用更真实的演绎来还原江湖的残酷真相。这种润物无声的社会责任感,或许比简单拒演更需要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