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吴京』带着新作《再见,坏蛋》重回观众视野,可这部作品交出的票房答卷,实在让人没法回避。不是他曾创下的数十亿纪录,不是千万级别的普通成绩,而是仅有65万。
无奈之下,这部电影只能宣布退档。要知道,此前凭借《战狼2》,『吴京』可是写下过56.8亿票房神话的人,如今这样的落差,让人唏嘘不已。
说实话,《战狼2》能成为现象级作品,真不是单靠『吴京』的个人能力,更多是刚好契合了当时的时代需求。
那几年,民众对“中国强大”的感知格外强烈,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之后的也门撤侨,这些真实发生的事件,让不少人心里积压着一股民族自豪感,就等着一个合适的载体释放。『吴京』塑造的“冷锋”,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缺。
他敬礼的动作、“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台词,一下子就成了民众心中“中国英雄”的具象化象征。
而且当时好莱坞动作片垄断市场,国产主旋律又缺乏年轻化的表达,《战狼2》的“个人英雄 国家崛起”模式,刚好打破了这种僵局,再加上政策对主旋律电影的支持,甚至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范畴,多重因素叠加,才造就了那场票房神话。
可神话终究有落幕的时候。《战狼2》把“个人英雄 国家崛起”的叙事推到了极致,冷锋独自对抗整个雇佣兵团、军舰在非洲海岸发射导弹、国旗经过战区时叛军集体停火,这些场面当时确实让观众热血沸腾。
本来想《战狼3》或许能有新突破,但后来发现,再往下拍难度极大。要么情节更夸张,比如让冷锋进入太空对抗外星舰队,要么就重复之前的套路,这两种选择,观众显然都不会买账。
所以『吴京』才想着用《再见,坏蛋》转型,想摆脱“冷锋”的标签,去演绎一个小人物。但观众并不认可这次尝试,65万的票房就是最直接的反馈。
更让人意外的是,曾经把他捧为全民偶像的群体,如今却开始对他进行嘲讽和恶搞,他敬礼的动图被配上“拜拜了您呐”的文字,喊“战狼”的片段被剪成鬼畜循环反复播放。老实讲,这种反噬行为确实有些过分,但仔细琢磨也能理解。
当年大家追捧的,其实不是『吴京』本人,而是“冷锋”这个符号,是这个符号所承载的民族自豪感。当这股情绪渐渐消退,“冷锋”的符号意义不再那么强烈,被剩下的『吴京』,自然就成了部分人调侃的对象。
『吴京』自己其实也清楚这一点。在采访中,他委婉表示《战狼3》需要更多沉淀,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那股支撑《战狼2》成功的天时地利人和,已经过去了。
就像『成龙』大哥,后来也从功夫喜剧的固有模式中跳出,拍出了《英伦对决》这样风格不同的作品,『吴京』也想走类似的转型路,只是这次《再见,坏蛋》的尝试没能成功。
为啥会这样?很显然,观众的审美需求已经变了。现在大家看主旋律作品,不再青睐口号式的表达,更倾向于真实的故事。
比如《红海行动》,基于也门撤侨的真实背景创作,比硬凹英雄形象更能打动人心,这就是当下市场的需求。
说到底,『吴京』这次的困境,不是因为他能力下降,而是没能跟上时代的变化。他曾经是被时代选中的“图钉”,牢牢钉住了民众的爱国情绪,可时代在往前走,需要新的叙事方式、新的表达风格,他没能及时调整过来。
但这也不全是坏事,至少说明观众在成长,电影市场也在不断进步,不再局限于一种固定的创作套路。说不定十年后,等“硬汉怀旧潮”到来,他还能像现在的『成龙』一样,拍出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只是现在,他得接受眼前的落差,观众也该明白,没有永远的票房神话,只有顺应时代需求的作品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