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宣传变成“反噬”:傅首尔为何不再被观众买账?
一部曾被寄予厚望的国漫作品《浪浪山小妖怪》,上映前被誉为“年度最值得期待”,豆瓣开分一度高达9.8,结果却在短短数日内口碑断崖式下滑,票房表现惨淡。而这场突如其来的信任危机,矛头直指为其站台宣传的公众人物——傅首尔。
本想借势女性♀️话题引爆热度,结果却点燃了观众的怒火。
片方原本的宣发逻辑并不难理解:邀请两位极具话题性的独立女性♀️代表——傅首尔与苏敏,试图通过她们的人生经历,引发当代女性♀️的情感共鸣,从而拉近影片与观众的距离。傅首尔作为脱口秀舞台上“金句女王”,曾以犀利言辞为无数女性♀️发声;苏敏则是现实版“出走的娜拉”,骑行千里追寻自我,成为女性♀️觉醒的象征。按理说,这是一手好牌。
可现实却是,宣传的调性与电影本身的气质严重错位。《浪浪山小妖怪》本质上是一部温情治愈系动画,讲述的是小人物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勇敢出发的成长故事。然而在宣传现场,傅首尔却将焦点频频引向自己的婚姻、离异、单亲育儿等私人话题,言辞间仍带着熟悉的“强势输出”风格。观众走进影院,期待看到的是一个关于勇气与梦想的故事,却被硬生生塞进了一场“女性♀️生存现状讲座”。
有网友讽刺道:“这感觉就像猪妈妈丢下瘫痪的丈夫和孩子,自己上山修行去了。”——荒诞又扎心。不是反对女性♀️议题,而是反感被强行植入、生搬硬套的“标签化营销”。
更令人唏嘘的是,这场宣发翻车,不过是傅首尔近年来公众形象滑坡的一个缩影。她曾是无数人眼中的“人间清醒”,金句频出,语出惊人。可随着曝光度增加,她塑造的“独立女性♀️”人设逐渐显露出裂缝。在《再见爱人》中,她与丈夫老刘的相处模式被推上风口浪尖:一边是她的滔滔不绝,一边是老刘的沉默隐忍。镜头前的婚姻困境,让观众开始质疑:那个口口声声倡导“女性♀️独立”的她,是否也在无形中完成了对伴侣的精神压制?
她的“真实”,正在被解读为“自我中心”。她反复讲述自己的离婚、经济压力、育儿焦虑,本意或许是分享真实处境,但在公众看来,却像是在不断消费过往经历,将私人情绪转化为流量资本。尤其是在影视剧试水失败后,她在『刘涛』面前的表演显得生硬而用力过猛,台词总绕不开“男人”“钱”“生存”,让观众感到疲惫。
于是,“傅首尔面相”成了网络热梗——圆脸、小眼睛、尖下巴,配上语速极快、情绪激烈的表达方式,被贴上“咄咄逼人”“情感绑架”的标签。这固然有外貌羞辱之嫌,但也折射出公众对她表达方式的集体厌倦。
她不是没有尝试转型。离婚后瘦身、接综艺、演戏、写书,她努力撕掉旧标签,寻找新定位。可问题是,过去的人设太过鲜明,反而成了牢笼。观众记住了那个在舞台上“怼天怼地”的傅首尔,却难以接受一个试图温柔、内敛、表演细腻的演员。她的每一次发声,都被自动代入“前夫”“离婚”“强势女人”的语境中,哪怕她讲的是别的话题。
此次为《浪浪山小妖怪》站台,导演或许是想借她的争议性制造话题,实现“黑红也是红”的流量转化。可结果适得其反——观众不再愿意为“话题”买单,他们只想安静地看一场电影,而不是被“教育”该如何生活。
艺术作品的本质终究是内容,而非营销噱头。当宣发团队把重心放在“蹭热点”而非“贴主题”上时,失败早已注定。而傅首尔的困境,也不仅仅是她个人的问题,更是这个时代公众人物与观众关系的一次深刻映照:你可以真实,但不能只活在自己的叙事里;你可以独立,但不能把独立变成对他人生活的评判标准。
如今的观众越来越清醒,他们拒绝被PUA,拒绝被标签化,更拒绝在娱乐中接受道德说教。傅首尔需要的,或许不是更多的曝光,而是一次真正的沉淀与重构——不是重塑人设,而是重建与公众之间的信任。
毕竟,观众可以原谅一个不够完美的作品,但很难原谅一场居高临下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