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之际,日本电视台推出了一部改编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26集古装电视剧。这部由舛田利雄执导,中村敦夫、大林丈史、丹波哲郎等主演的作品,融合了施耐庵原著与横山光辉漫画元素,呈现出独特的日式改编风格。剧中人物造型与情节设置因文化差异而显得别具一格,在当时引发了诸多讨论。
这部作品的诞生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1973年初,日本电视台代表团专程访华,就拍摄事宜向有关方面征询意见。该剧虽作为中日友好的文化献礼,但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最终未能在中国大陆正式播出,如今网络流传的版本也极为罕见。据《参考消息》记载,日本媒体曾报道过该剧的拍摄情况,显示出当时日本民众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1979年8月18日至27日,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后首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这场汇聚全国广电领域专家与管理层的专业会议,重点研讨了电视剧制作、节目评价标准及行业协作机制等议题。会议明确提出电视台应当提升自主制作能力,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并推动建立全国性节目交流平台。这次会议为中国电视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为1980年代广电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
会议期间播放的日本版《水浒传》引发了山东电视台副台长金钊的强烈反应。这位江苏建湖籍的资深媒体人,毕业于华东建设大学,1947年入党,曾担任多家报社记者,建国后历任《大众日报》副总编辑、山东省广播电视厅厅长。看到剧中高俅与扈三娘恋爱等改编情节,金钊深感痛心,认为这扭曲了原著精神。作为水浒故事发源地山东的电视工作者,他决心制作真正体现原著精髓的电视剧。
在中央广播事业局鼓励自主创作的背景下,金钊迅速组织山东台文艺部的赵长海、王汉平等骨干力量启动创作。考虑到资金限制,团队决定从最受欢迎的武松故事切入,先期制作了《武松发配》三集单元剧。他们邀请山东话剧团的王浚洲担任导演,后者又引荐了曾在电影《智取华山》中饰演药农常生林的演员刘柳加盟。
经过半年精心制作,1981年《武松发配》在山东电视台首播即引发轰动。全国各电视台纷纷要求转播,在广东、福建等惯常收看香港节目的地区,观众甚至特意调整天线方向接收山东台信号。次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播出该剧后,更将这股1"武松热1"推向高潮。面对观众的热烈反响,山东电视台于1982年6月追加制作五集新内容,最终形成八集完整版《武松》,于1983年在央视完整播出,创造了万人空巷的收视盛况,影响力堪比同期热映的《少林寺》。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王浚洲在剧中亲自出演了张都监一角,而刘柳则饰演了施恩家的老都管。这部作品的成功不仅实现了金钊捍卫经典文学尊严的初衷,更开创了中国电视剧创作的新纪元,为后续四大名著改编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