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塔之后》这部充满悬念与人性博弈的剧中,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性格与复杂的故事线,而陈丽雪无疑是最具争议的角色之一。她既不是纯粹的反派,也不是无辜的受害者,而是游走在善恶边缘,让观众一边为她的遭遇心疼,一边又对她的行为感到愤怒,“可怜又可恨” 这六个字,仿佛是为她量身定制的标签。
陈丽雪的 “可怜”,藏在她布满伤痕的成长过往里。剧中通过闪回片段,揭开了她不幸的童年:父亲嗜赌成性,经常对母亲施暴,而她从小就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既要躲避父亲的怒火,又要忍受邻里的指指点点。为了让弟弟能顺利上学,她 16 岁就辍学打工,在餐馆洗盘子、在工地搬砖,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可命运并未善待她,成年后遇到的第一任男友,不仅骗走了她所有的积蓄,还让她背上了巨额债务。这些悲惨的经历,让她对 “钱” 和 “安全感” 有着近乎偏执的渴望,也为她后来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百度带货夏令营#进入职场后,陈丽雪的 “可怜” 更是体现在她的挣扎与无奈中。她凭借着一股韧劲,从公司底层的实习生做起,每天最早到、最晚走,主动承担不属于自己的工作,只为能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可在利益至上的职场里,她的努力多次被忽视,甚至被同事抢功劳、被领导打压。最让人心疼的是,当她发现公司高层存在贪腐行为时,最初的想法是举报,可想到远在家乡需要医药费的母亲和正在读大学的弟弟,她犹豫了。最终,在反派的威逼利诱下,她选择了妥协,成为了贪腐链条中的一环。此时的她,更像是被生活推着走的 “傀儡”,每一步选择都充满了无奈。
然而,陈丽雪的 “可恨”,也在她的妥协与贪婪中逐渐显现。成为反派的 “帮凶” 后,她最初还心存愧疚,可当她拿到高额报酬,看到弟弟能安心读书、母亲的病情得到控制时,她开始沉迷于这种 “捷径” 带来的便利。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她开始主动帮反派掩盖罪行,甚至不惜牺牲同事的利益。剧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当女主林舒发现了贪腐线索,试图向陈丽雪求证时,陈丽雪不仅矢口否认,还故意误导林舒,导致林舒陷入了更大的危机。此时的她,早已不是那个单纯的受害者,而是被欲望吞噬,变得自私又冷漠。
更让观众愤怒的是,陈丽雪在犯错后,总是将责任推给 “命运不公”“生活所迫”,从未真正反思过自己的行为。当她的罪行最终暴露,面对弟弟的质问时,她还在为自己辩解:“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 可她却忘了,真正的 “为家人好”,不是用错误的方式去满足欲望,而是坚守底线,用正当的努力去创造未来。她的这种 “自我感动式” 的辩解,让她的 “可恨” 多了几分讽刺。
其实,陈丽雪这个角色之所以能引发观众的强烈讨论,正是因为她的 “矛盾性”。她的 “可怜” 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困境中挣扎的无奈;而她的 “可恨”,又让我们警醒: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都不能放弃对善良与正义的坚守。她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的脆弱与贪婪,也让我们对 “选择” 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巨塔之后》的结局中,陈丽雪虽然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她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这个 “可怜又可恨” 的角色,会一直留在观众的记忆里,提醒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选择都至关重要,一旦走错了方向,再想回头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