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里没有啥复杂的主线,就是靠着一个个小故事串起来,每个故事里的人都鲜活到像从中世纪街头走出来的。有穷奢极欲的城主,住着华丽的城堡,却满脑子龌龊心思,对身边的侍女动手动脚,把 “贪婪” 写在脸上;有专干告密敲诈勾当的小人,眼睛像盯猎物似的瞅着别人的把柄,抓住一点错处就漫天要价,把 “卑劣” 演得淋漓尽致;还有故作斯文的学生,天天捧着本书在邻家少妇窗前晃悠,嘴上念着诗文,眼神却直勾勾地盯着人家,没几句就露了 “想勾搭” 的真面目。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女性♀️角色:有放荡荒淫的女财主,丈夫刚走没多久,就忙着跟年轻小伙调情,根本不管什么 “贞洁” 的规矩;也有底层的普通妇人,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却在情爱里偷偷寻找一点自由。还有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无赖,没正经活儿干,整天琢磨着怎么占点小便宜,偶尔也会耍点小聪明,让人又气又觉得有点可怜。
这些角色看似各不相干,却都围着一个核心 —— 反抗那些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宗教规矩。在中世纪,宗教把 “欲望” 当成洪水猛兽,要求人们压抑自己的本性,可帕索里尼偏不,他让镜头里的人直白地表达情爱,不管是偷偷摸摸的勾搭,还是光明正大的缠绵,都带着一股子 “我就要活成自己” 的劲儿。这些大尺度的情爱场景,不是为了露而露,更像是一种 “反抗的宣言”—— 告诉观众,人性里的欲望不是罪,压抑欲望才是对生命的辜负。
更特别的是,导演帕索里尼还亲自上阵,扮演了原著作者乔叟。他穿着中世纪的长袍,拿着纸笔,像个旁观者似的穿梭在各个故事里,偶尔还会对着镜头眨眨眼,仿佛在跟观众说 “你看,这就是当时的真事儿”。这种打破 “第四面墙” 的做法,让片子多了点亲切感,也让那些中世纪的故事离我们更近了。
也正因这种大胆的主题表达和鲜活的人物刻画,《坎特伯雷故事集》直接拿下了 1972 年第 22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 要知道,金熊奖可是国际电影节的顶级奖项,能拿到这个奖,足以说明评委们对这部片子艺术价值的认可。它没有把中世纪拍成高高在上的 “历史剧”,而是拍出了那个时代的烟火气,拍出了普通人在规矩下的挣扎与反抗。
要是你想了解 “生命三部曲” 的独特魅力,或者对中世纪社会百态感兴趣,这部片子可以试试。不过要提醒一句,里面的大尺度场景确实不少,而且镜头风格很粗粝,没有太多美化,可能会让习惯了精致画面的观众有点不适应。但只要你耐着性子看下去,就会发现,帕索里尼拍的不只是中世纪的故事,更是对 “人性自由” 的呐喊 —— 不管在哪个时代,人们对 “活成自己” 的渴望,从来都没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