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映的电影抓娃娃大家看了吗?“沈马”组合时隔两年再出续作,上映当天票房就突破6亿!
电影的设定很带感,『沈腾』饰演的马成钢和马丽饰演的春兰是一对巨富夫妻,却要绞尽脑汁装穷。
理由也很简单,『沈腾』的大儿子不成器,于是他决定“练小号”,方法就是通过穷养小儿子马继业,将他培养成自己理想的继承人。
夫妇二人在八九十年代的四合院内,打造了一个返贫的“围城”,邀请了一整个团队扮演儿子生活里的贫穷NPC,暗中为孩子的成长服务。
影片的大部分笑点,都是穷和富之间的反差贡献的:
贾冰来家里扶贫,马丽反手就拿出名贵雪茄和咖啡招待;
厨师把海参剁碎了炒菜,让孩子以为是香菇;
孩子摸进了家里的大别墅,『沈腾』和马丽赶紧换上佣人服防止穿帮;
……
雨点子一样的包袱逗得大家嘎嘎乐,又有多少人注意到,『沈腾』和马丽的教育“豪赌”,其实输得一塌糊涂。
这是一部审视“中国式家长”的电影,也是一部主打合家欢的喜剧,导演显然不愿用最辛辣的讽刺、最残酷的真相刺痛观众,却给父母们留了一道思考题:
我们给孩子的教育,真的是ta想要的吗?
与其说沈马夫妇在费尽心力养育孩子,不如说他们在做项目管理。
在父亲的计划中,马继业人生被严格拆分成了一套OKR。
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考上清北大学工商管理系,学成后继承家业。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夫妻二人在自家破烂房下面打造了一座“人生管理中心”。
其中既有负责马继业衣食住行的员工,也有帮他提升学业的师资团队,马继业的个人发展水平,就是他们每月的绩效考核目标。
还有一整面墙的屏幕,来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这一切,只为确保马继业的人生按照预定的轨道运行。
他的成长经历就是一场大型剧本杀,其中充满了精心设计的巧合。
马继业不敢开口说英语,父母就让外教假扮成路人找他问路,还得按照课本里教的来问。
街坊四邻也是老师假扮的,只为在不经意间让马继业多做几道数学题,或者了解吹风机发热的原理。
为了培养马继业作为企业继承人的财商,夫妻二人还精心策划了一场足球赛,手把手教他如何把捡瓶子收益最大化。
马继业的人生有一套定制的模具,他必须严丝合缝地挤进去。
于是他发现,一旦他梦想成为一名运动员,第二天就会被“医生”确诊罕见病。
一旦他在青春期和异性朋友走得过近,朋友立马就在高考前被特招。
身边的所有人,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将他塑造成理想中的样子:
一家人假装商量要把奶奶的嫁妆卖掉给马继业凑大学学费,故意让他听见,以此来激发他奋发图强的意志;
他要买单词机时,假扮成老板的员工故意说一句“清北生都用这个”,增长他的自信;
甚至他在奶奶的葬礼上嚎啕大哭时,主持人都要声情并茂地提醒他“你奶奶的灵魂在清北大学工商管理系的上空等着你”。
持续十几年的操控与算计,背后是无数个罗织出的谎言。马继业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生活的不真实感。
终于在高考当天,他顺着谎言的裂隙,一脚踹开父母为他建造的围城。
他发现自己的微表情被逐帧放在屏幕上分析,锁在柜子里日记被众人一字一句研读,甚至连自己最亲近的奶奶,都是父母请来的“首席教育专家”假扮的。
原来自己生命中的喜怒哀乐、亲情和友情,甚至梦想,都处在周密的操纵之中。
他以为努力学习考清北是他做过最正确的决定,却没想到这其实是被一系列捏造的事实支配的结果。他从来没有真正获得过人生的掌控权。
而这种剥削式教育所造成的创伤与痛苦,绝不是影片中的调笑与戏仿所能抹平的。
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愿意活成提线木偶,他真正的使命,是去体验、去经历、去感受,去活出属于自己鲜活生动的人生。
对于家长来说,不过度干预孩子的成长,就是最好的爱。正如纪伯伦所告诫的那样: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网络上两极分化的评论,说明孩子看完这部电影的反应,和家长是不一样的。
家长们看到的是一部合家欢爆米花大电影,孩子们看到的则是毛骨悚然的中式恐怖片。
出现这种分歧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在影片的最后时刻,真正沉重的东西被轻拿轻放了。
马继业在得知真相后情绪彻底爆发,而父亲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歇斯底里地说道:
“哪个家庭能为了一个孩子,付出这么大努力的?”
“我给你铺的这条路,你踏上去就是顶峰了!”
“善意的谎言从来就不是欺骗,是保护,是爱,是最高维度的爱!”
一套“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的说辞之后,马继业挣脱牢笼,然后脚步轻快地踏水而去。
身后父亲的一句“晚上还回不回来吃饭”,则让这场十几年的欺骗与残忍所爆发出的亲子冲突,迎来了大和解。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是教育版的楚门的世界,所不同的是,后者的导演直截了当地痛斥了节目组对楚门的精神戕害。
抓娃娃之所以让孩子们感到愤怒,正是父母在做完这一切后,还可以毫无愧疚地获得原谅。
许多陪孩子来看电影的家长并不觉得沈马夫妻的做法有什么大问题,最多只是方式方法不恰当,但他们对孩子的爱却是实打实的。
但在孩子们看来,以爱为名的控制与欺骗,从来就不是真正的爱。“爱”变成了父母的免死金牌🥇,让孩子无条件包容和原谅他们的过错。
孩子们对这部电影的愤怒恰恰证明了,这种自我感动式的教育不会收获到爱与感激,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
从过去到现在,许多中国父母都痴迷于“玉不琢不成器”的叙事。
电影中的父亲也秉持这样的观念。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土豪”,马成钢是小时候穷过、苦过的孩子,他理所当然地将自己今天的成就,归因于童年少年的吃苦耐劳,不屈毅力。
于是他决定穷养孩子,似乎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在贫穷的环境中,马继业减掉了脂肪、学会了理财、懂得了感恩……
但观众们往往忽略了一点,马继业吃的是精心设计的苦,是意义明确的苦,不是没苦硬吃。
父母是在利用物质的匮乏,来换取他精神的成长,而这个过程有一众教育专家的亲自指导,不是让他什么罪都遭一遍。
换句话说,吃苦从来就不是目的,把所有的苦都吃一遍,孩子也未必就能成才。
与其纠结穷养好还是富养好,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教育最终是为了什么。
沈马夫妇跑偏的地方也正在这里,教育是为了培养一个精神富足的孩子,而不是一个满足父母愿望的工具人。
那么,一个精神富足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告诉我们,他们拥有丰富的眼界、安全感和创造力,他们不会被匮乏感控制,不会被空心病纠缠,不会被孤独感包围。
你可以用金钱带给孩子广阔的眼界,也可以通过吃苦来磨炼他的毅力,但培养这一切的关键,永远是父母发自内心的爱与宽容。
懂得如何去爱,是一个人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为人父母一生的功课。
点亮在看,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爱的浇灌中收获成长,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