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杨君 中央电视台资深媒体评论员,节目主持人
媒体人物:史蒂芬 · 斯皮尔伯格 ,美国电影 导演 和『制片人』,他被列为电影业最有权势和影响力的人物
杨君:享有一定国际声誉的中央电视台著名媒体人,著名节目策划、主持,也被称为国内少有的复合型媒体『明星』️。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获得法学硕士学位,也是北京广播学院电视专业的第一位电视传播学硕士,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位被派驻美洲东方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曾主持央视《世界经济报道》《纪实十五分钟》和《半边天》等多个栏目。
1999年开始出版媒体专著《英雄三部曲》(《英雄》、《现在》、《笑容》),由于形象时尚,风度气质俱佳,温和与智慧并存,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被称为央视“智嘴”,国际著名大家金庸为《笑容》亲自写序,对杨君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多次出任中国电影电视发展高级论坛主持人并当选主席,2001年获得“新世纪百名杰出女性♀️”称号,并成为今日霍州“环球20位最有影响力的世纪女性♀️”仪式上唯一的颁奖嘉宾,影视传播学作品被译为17国语言。
2002年入选WHO'S WHO世界杰出职业女性♀️,2002年10月出任香港“两地影视业大型交流活动”主持人,2003年3月8日世界妇女节,中国邮政发行了杨君“笑容”系列邮票及首日封。杨君被国内外媒体称为近年来中国影视界的焦点人物之一。
《杨君访谈媒体人物》、《杨君访谈国际媒体》介绍
媒介、思想、碰撞,当今媒体风云人物,谁在说?作为北京广播学院电视传播学专业第一位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杨君坚持传播学研究达26年之久。
杨君1990年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传媒学专业第一位硕士研究生,1992年因品学兼优成绩优异获得国家教委研究生奖学金和三台奖学金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以媒体评论员的犀利笔锋撰写大量以媒体为内容的调查及评论,首次提出电影具有媒体属性的观点,同时指出应将媒体的范畴包含八大传播媒介——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图书、音像、网络等。提出以媒体事件中的典型人物作为研究个例来纵向集纳考察中国及世界媒体发展的观点,并加以成功实践。
《杨君访谈媒体人物》、《杨君访谈国际媒体》是我们准备了三年之后隆重推出的国际国内几百位媒体顶尖人物的大型访谈,以前沿、客观、发展、国家、国际的眼光考察中国媒体走向,有权威人士预计该访谈的推出和媒体人物的成功思想将对中国媒体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和影响。
嘉宾简介
史蒂芬 · 斯皮尔伯格 曾经三次荣获 奥斯卡奖,并且是有史以来电影总票房最高的导演 ,他的电影已经创造了100多亿美元💵的国际总票房。《福布斯》杂志估计 斯皮尔伯格 的净资产大约为30亿美元💵。2006年,《首映》将他列为 电影 业最有权势和影响力的人物。他位列《时代》“本世纪最伟大的一百人”名单中,并在二十世纪末被《生活》杂志评选为他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1946年12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美籍犹太裔导演、编剧、『制片人』,美国国防部卓越公共服务奖章获得者。
1974年,完成了个人首部电影长片《横冲直撞大逃亡》。1975年,执导了惊悚电影《大白鲨》,凭借该片获得了第33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提名]。1981年6月12日,拍摄的动作冒险电影《夺宝奇兵》上映。
1982年6月11日,执导的科幻家庭电影《外星人E.T.》上映,凭借该片获得了第40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提名。1985年12月18日,执导的剧情片《紫色》上映。
1993年6月11日,拍摄的科幻冒险电影《侏罗纪公园》上映;11月30日,执导的战争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上映,凭借该片获得了第51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和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
1998年7月24日,拍摄的战争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上映,凭借该片获得了第5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和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2002年6月21日,执导的科幻悬疑电影《少数派报告》上映,由此获得了第29届土星奖最佳导演奖。
2005年12月23日,拍摄的惊悚电影《慕尼黑》上映。2009年1月12日,获得了第6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终身成就奖 。
2012年11月16日,拍摄的传记电影《林肯》上映。2015年10月16日,执导的传记电影《间谍之桥》上映。2018年3月26日,拍摄的科幻冒险片《头号玩家》首映。2022年11月,获第73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
《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执导的一部2001年科幻电影,灵感源自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创意,并改编自布莱恩·阿尔迪斯(Brian Aldiss)的短篇小说《超级玩具历来都是夏天》。影片通过讲述一个人类创造的机器男孩的故事,探讨了科技进步与人性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
电影背景与视觉风格
《人工智能》的故事设定在未来的地球,这个世界由于全球变暖,许多城市已被淹没,资源稀缺,人口受到严格控制。与此同时,科技高度发达,人类创造了各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影片中所描绘的未来世界充满了斯皮尔伯格式的视觉奇观,同时也继承了库布里克的冷峻风格。
影片的视觉风格在温暖与冰冷之间切换,展现了科技与人性之间的对立。人类社会的繁华与机器世界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在影片的后半段,主角🎭️大卫(由海利·乔·奥斯蒙饰演)穿越被淹没的曼哈顿时,影片通过废墟和水下城市的壮丽景象,突显了科技进步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这种视觉上的强烈反差,增强了影片的情感冲击力。
剧情发展与角色分析
《人工智能》的核心故事围绕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机器人』️男孩——大卫展开。大卫是由赛博利『机器人』️公司开发的第一款具有真正情感的人工智能,他被赋予了爱人类的能力,特别是爱他的“母亲”。大卫被一个丧子的人类家庭收养,试图填补他们失去孩子的空虚。然而,由于他是『机器人』️,这段关系注定充满了挑战和悲剧。
大卫的角色象征着对人类情感的渴望与模仿,他的爱是无条件的、纯粹的,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无条件的爱,使得他在被遗弃后无法接受现实。大卫的旅程是一个寻找自我和母爱的过程,他坚信只要找到“蓝色仙女”,他就能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孩,重新获得母亲的爱。影片通过大卫的执着,探讨了爱、身份和存在的意义。
乔·吉格洛(由裘德·洛饰演)是另一位重要角色,他是一个专门为提供性服务而设计的『机器人』️。与大卫不同,乔深知自己作为『机器人』️的身份,但他也渴望逃避人类社会对机器的剥削。乔的存在使影片对科技伦理的探讨更具深度,他不仅是大卫的伙伴,也为影片增添了一层对人类与机器关系的复杂思考。
主题探讨:人性、科技与情感
《人工智能》深刻探讨了科技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大卫的存在挑战了观众对人性和情感的传统理解:一个『机器人』️是否能够拥有真正的情感?如果他能够感觉到爱与痛苦,那么他与人类有何区别?影片通过大卫的角色,提出了关于人工智能和人类情感的哲学问题,并让观众反思科技的发展如何影响人类社会。
爱与身份是影片的核心主题之一。大卫的存在是为了模仿和体验人类的爱,但他的爱却因为他是『机器人』️而变得复杂和痛苦。影片通过大卫的执着与绝望,展示了爱作为一种人类情感的力量,同时也揭示了当这种爱与机器相结合时所带来的伦理困境。
影片还探讨了科技对社会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开始依赖机器来满足情感需求,这种依赖在影片中被放大到极致。然而,影片通过人类对机器的冷酷对待,警示观众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伦理挑战:当人类创造出能够感知、思考、甚至爱的机器时,我们是否有责任善待它们?
观众反响与文化影响
《人工智能》自上映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许多观众在观影后表示,影片不仅是一部视觉上令人震撼的科幻电影,更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哲学作品。大卫的故事引发了观众对人性、科技和情感的深刻反思,尤其是在结尾处,大卫与“蓝色仙女”的相遇成为了影片最令人动容的时刻。
评论界对《人工智能》评价不一。一些评论认为影片在情感描绘和视觉表现上达到了高度,成功地将斯皮尔伯格的感性与库布里克的理性融合在一起。然而,也有评论认为影片的节奏较慢,过于强调情感,削弱了故事的紧张感。尽管如此,《人工智能》在电影史上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科幻电影领域,它提出的伦理问题和哲学思考,至今仍被广泛讨论。
在文化层面,《人工智能》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题材的后续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影片提出的关于人工智能自我意识和情感的探讨,激发了无数创作者的灵感,成为了后来许多电影、电视剧和文学作品的主题。尤其是在当今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所提出的问题变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个人感悟:在科技中寻找人性
观看《人工智能》让我深刻反思了科技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影片中的大卫通过模仿人类的情感,试图成为“真正的男孩”,这种执着让我意识到,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不仅仅在于爱与痛苦,更在于我们对身份和存在的理解。大卫的旅程象征着每个人对归属感和自我认同的追寻,而他的痛苦也提醒我们,科技进步带来的伦理问题不容忽视。
影片还让我思考了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在一个日益依赖人工智能的世界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大卫的经历警示我们,科技不仅仅是工具,它也是一种能够改变我们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的力量。当机器开始模仿和感知人类情感时,我们是否能够接受它们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或者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愿意赋予它们与我们平等的地位?
《人工智能》不仅是一部关于未来科技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与情感的深刻探讨。通过这部电影,观众得以重新审视自己在科技时代中的身份,并在大卫的故事中找到对爱与存在的新的理解。影片通过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感人的情感描绘,带领观众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与反思的未来世界,让我们在科技与人性之间,寻找真正的平衡与归属。
摘自《杨君访谈国际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