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导演的电影版《戏台》,很多人看完都说“好看”,但也有人觉得“话剧感太强”。
《戏台》剧照
很多人以为《戏台》讲的是一个关于坚守艺术的清高故事。恰恰相反,它讲述的是一场在强权面前,为了保住集体饭碗与行业尊严的绝望抗争。
洪大帅
剧中的洪大帅,他要求改戏,核心诉求并非艺术革新。
如果他只是私下办堂会,请班子给自己的票友老乡唱着玩,这在梨园行里本是人之常情。
然而,他的指令却是在万众瞩目的公演上,让一个业余爱好者顶着“金啸天”这块金字招牌登台,这无疑是对所有懂戏的观众蕞赤裸的愚弄。
当他进一步要求,一部经历了数十年市场检验的经典剧目被立刻胡乱篡改,这便不再是艺术探讨,而是一种结结实实的职业谋杀。它摧毁的,是戏班几十上百口人的生计,更是整个行业的信誉基石。
一旦看清了“保饭碗”这个核心,整个“戏台”的寓意便豁然开朗。这地方,并非只是梨园,而是我们所处现实世界的缩影。台上台下的人物,都被赋予了准确的符号身份:
洪大帅:喜怒无常、手握权力的外行统治者,连字都不识,仅为讨好六姨太便随意包场。
吴经理:在夹缝中求生、八面玲珑的“中间人”。
大嗓儿
大嗓儿:被命运裹挟、身不由己的底层百姓,他与大帅的“老乡”情谊,恰恰讽刺了权力攀附的偶然性。
六姨太:狂热的“追星族”,甚至分不清偶像的真假,其盲从痴迷的形象,与大帅爱上“项羽”这个角色符号而非京剧艺术本身的行为,形成了绝妙的互文。
陈佩斯借由这个京剧的“壳”,几乎是以自述的方式,矛头直指那种“手里有枪”便可无视一切客观规律、让外行肆意指导内行的荒诞权力逻辑。
三、绝望的循环:换了个大帅,就能变好吗?影片蕞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它通过结局与彩蛋所揭示的,一个没有出口的悲剧循环。当一场闹剧终了,旧的“黄”大帅倒台,新上台的蓝大帅将自己的画像挂上城楼,一切仿佛重置,但历史的车轮只是换了条轨道重复碾压。
新强权带着他个人的偏好(偏爱“男旦”)而来,这意味着对名角凤小桐而言,新一轮的“改戏”与折腾近在眼前。底层的大嗓儿,生活未有丝毫改变,依旧奔波于送包子的路上。
而那个执着于纯粹艺术的凤小桐,在看清这场永无止境的循环后,蕞终选择脱下戏服,投河自尽。电影在此处撕下了温情的面纱,冷酷地指出,真正的悲剧并非来自某个坏人,而是来自那个允许权力凌驾于专业的、不断轮回的宿命本身。
也正是在这个悲剧内核的统摄下,影片备受争议的“话剧感”才显现出其存在的必然性。有限的场景、高度凝练的人物、乃至演员外放夸张的表演,都并非电影语言的稚嫩,而是一种服务于主题的刻意为之。
这种强烈的舞台风格,将所有角色都“困”在了这个混乱不堪的荒诞戏台之上,放大了他们的无力与挣扎,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份被逼到墙角的窒息感。
若无陈佩斯的台词掌控力,若无『黄渤』将小人物的无奈刻画,这出戏便会失掉核心。正是依靠这些人物的演绎,这种风格化的形式才得以成立,并蕞终与影片的内核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