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被迫离开大陆,如今在香港高调亮相,身家约5370亿,他回来了
那天他走进香港大学的论坛会场,灯光不算刺眼,人群一下子收紧,手机举得很高
粉丝在走廊两侧伸出手,他一边走一边击掌,像在告诉所有人,故事还没结束
很难想象,一年前他还挂在通缉名单上,如今笑得云淡风轻
这位被称为华人首富的赵长鹏,8年前因监管政策调整离开上海,开启漫长的“全球流浪”;
4年前,他创办的币安也因合规要求停止国内业务
离开时他只留下“青山绿水,后会有期”,转身就消失在中文舆论里
但江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越不出现,外界越好奇他究竟是天才,还是骗子
他自己给出的答案很冷静:“船没有翻,只是改变了航道”
这句在香港说出的话,像一把钥匙,解释了他这几年看似起伏、实则自洽的路线图
如果只是财富与名气,这类故事早就见怪不怪
真正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是他身上那股从底层逼出来的狠劲
小时候他在国内上学,父亲是科技大学老师,母亲在中学教书
移民加拿大后,家庭社会地位反而掉了下来
母亲因为语言问题去服装厂踩缝纫机,每天干十二小时,后来手脚和视力都落下毛病
父亲咬牙掏了两个月工资买了台电脑,一边学一边教他编程
中学时他已经能独立写完整的程序,世界的门,在那时悄悄开了一条缝
读大学时,他被金融机构相中做交易软件
快上线时赶上毕业答辩,老板问要不要推迟毕业,给高薪
他想了想,干脆辍学,把全部时间砸进那套系统
很多年里,他一直在做金融交易底层架构,直到2013年回到上海写代码,听到数字货币这个新词
“既然股票能线上交易,为什么数字货币不行?”
他卖掉了上海的房子,孤注一掷
币安的起步并不华丽,靠的是“抠细节”和“快半步”
他在上海组了个小团队,小步快跑,一周一版,别人在度假晒太阳,他们在迭代打磨体验
2016年风口砸下来
比特币暴涨二十倍,流量像海水冲上岸,币安被推到了台前
好景没持续太久
随着各国监管趋严,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行业被重点盯防,他开始四处迁徙,行踪在上海、新加坡、东京、巴黎、阿联酋之间打转
更极端的是,他让公司去中心化运转
“币安分散在全球的三千名员工,离了谁都能跑”
这话在创业圈不常听,像把自己也从系统里剥离出去,留下一个能自动运作的机器
直到去年,他突然在美国签署认罪协议,承认合规问题,支付约530亿的和解金,服刑四个月
很多人骂他“太信美国”,说这一刀割得太狠
可他走出看守所,没在美国停,直接飞到阿联酋置下新家,然后带着币安继续全球扩张
“与其死扛,不如快刀止血”,这是他给出的危机处理答案
危机处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们在风浪里最看见真性情
说句可能不好听的
有的企业在舆情面前一再踩雷,像餐饮品牌西贝被提到的“惊魂120小时”,外界讨论归纳的原因就三个:回应不及时,沟通不到位,措施不落地
拖延、绕弯、光喊口号,最后只会让公众对你失去耐心
反观赵长鹏,选择认错、认罚、换来确定性,商业世界里,这经常是最冷酷也最有效的选项
当然,别把他神化
他能“被割”仍是首富之一,靠的是手上的基本盘没散,账面资产依旧在5370亿量级
纽约、巴黎、东京、迪拜,这些城市的资本永远逐利,你只要有价值,橄榄枝就不会断
可他最关键的一站,偏偏放在香港
把关键的一站放在香港,是对东方市场的再一次下注
在香港大学的台上,他笑得轻松,却把话说得很重
“四年前离开时,以为回不到华人世界的中心,今天站在这里,说明此前的漂泊只是铺垫”
这番话我信一半,另一半留给时间——商业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共同的航线;
但文化与语言的归属,会在关键时刻给你多一次机会
我更愿意从他身上看见一种对确定性的追逐
他拿530亿买来一个确定,买来合规的门票,也买来继续讲故事的舞台
与其被动被判,不如主动选择节奏,这是他这几年最重要的策略
你可以不喜欢,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清醒
当然,他也有“运气”
2016年的顺风车、技术团队的一周一版、在上海那间灯光通宵的办公室,运气和努力裹成了一根绳
但运气用完怎么办?
这才是回香港后的真正题目
监管的框架还在变,币圈的周期仍然颠簸
他能做的,是继续把公司做得更分散、更抗风险,把合规与增长这两个齿轮咬起来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他父母
他的底色仍是那台父亲咬牙买下的电脑,和母亲踩了十二小时缝纫机的那双手
很多成功叙事喜欢忽略这些细节,好像财富都是理所应当
可真正能撑住风浪的,往往是这些看不见的筋骨
香港的海风晚上有点凉,他在台上说完最后一句话,场内响起掌声
这不是终局,真正的故事此刻才重新开场
他和币安重新驶入东方水域,前方也许有礁石,也许有港湾,方向盘握在他手里,刹车和油门都在
能走多远,不光看风,也看掌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