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声这个行当里,『德云社』的地位就像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而在这座高山背后,站着一位不常露面却举足轻重的人物——王惠。这位从京韵大鼓名角转型为企业掌舵人的女性♀️,用二十年时间把一个小戏班子拉扯成市值数亿的文化产业巨头,可最近几年却频频陷入管理风波。
王惠打小就是个角儿。1976年天津出生的她,13岁就能登台唱大鼓,14岁就开了个人专场。要不是遇见『郭德纲』,说不定现在曲艺界得多位"鼓王"。1997年两人相识那会儿,『郭德纲』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小子。2003年结婚时,『德云社』穷得揭不开锅,王惠二话不说把首饰、车子全卖了救急,这段"典当救场"的佳话到现在还被圈里人津津乐道。
2006年『德云社』开始公司化运营,王惠彻底从台前转到幕后。她一手抓财务,一手管艺人,硬是把过去那种师徒口耳相传的老作坊,改造成了有模有样的现代企业。2010年『德云社』闹出"八月风波"那会儿,全靠她在后方坐镇才没散架,处理危机那叫一个雷厉风行。
不过这位老板娘的管理手段可真是令人又敬又怕。台面上,她是出了名的菩萨心肠:给同行募捐、跟粉丝合影、疫情期间还搞免费网课。可关起门来,那叫一个铁面无私:演员迟到五分钟要写检查,大褂没熨平整就扣钱,连报销单上小数点打错了都不行。这种带兵打仗似的管理方式,小作坊时挺管用,可等队伍壮大了就有点水土不服。前两年开除私自接受采访的助理,还有年轻演员闹着要涨工资,都是这套铁腕政策惹的祸。
最令人说闲话的还是分钱的事。『德云社』的"三七开"规矩——演员挣十块,公司拿七块。早年间穷,这么干大家没话说。可现在一年赚十几个亿了,小年轻们自然不乐意。去年闫宗海那事儿闹得满城风雨,说白了就是钱没分明白。
说到底,这些麻烦都是老传统撞上新规矩闹的。王惠想搞个中西合璧:既要徒弟们按老规矩磕头拜师,又得签现代劳动合同;一边讲究"三年学徒两年效力",一边又搞KPI考核。老辈人觉得严师出高徒,年轻人却嫌管得太死。有个出走的徒弟说过大实话:"师父师娘待我们像亲生的,可公司制度冷得像台机器。"去年爆出王惠持股99%的消息后,说他们搞家族企业的声音就更响了。老郭虽然总说"以后都是徒弟们的",可股权的事儿始终没见动静。
面对这些是非,『德云社』的应对也挺有意思。不解释、不妥协,就拼命开专场、推新人来转移视线。这招"冷处理"暂时管用,可根本问题还在那儿撂着。懂行的人说了,传统班社要转型成功得做好三件事:钱要分得明白,不能光靠几个台柱子,还得在守老规矩和搞新管理之间找平衡。就像有位老经纪说的:"班子变企业了,脑子得从'管人'变成'搭台子'。"
『德云社』走过二十年,王惠这套管理办法就像把双刃剑。她确实把相声班子做成了大买卖,可那些铁腕手段也埋了不少雷。至于往后会怎样,咱们就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