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盛魁》重观启示录:穿越三百年的商道智慧与当代回响
作者︱孙树恒
【开篇】
当《一直走》的旋律再度回荡荧屏,内蒙古卫视重播的《大盛魁》引发新一轮思考。与2023年首播时聚焦"万里茶道"历史考据不同,此番重观更似与邓九刚《大商号》中的"古今对话"不期而遇——导演王新民以镜头为桥,将清代旅蒙商的生存哲学与当代"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巧妙勾连。
这位以《侠客行》诠释江湖道义,用《大盛魁》解码商业基因的导演,始终践行"借古喻今"的创作信条。剧中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的繁华商街,恰似今日内蒙古作为向北开放枢纽的生动预演;草原上蜿蜒的驼队"房子",与飞驰的中欧班列形成时空叠影;而"一本一利"的赊销制度,竟与供应链金融理念遥相呼应。历史在此非尘封旧事,而是照亮现实的火炬,更是万里茶道申遗与区域合作的精神底本。
【商道解码】
(一)"硬通货"的古今演绎:标准化思维穿越三百年
《大盛魁》特写镜头下的砖茶贸易令人称奇:牧民依赖、商号质检、规格统一——这些细节恰是跨境贸易的本质密码。王新民要求道具组复刻带商标™️的各色砖茶,正为揭示"标准化"非现代专属。当下推动茶道申遗,实则是为当代中蒙俄贸易寻访历史注脚。
(二)危机中的共生哲学:从"父债子还"到生态协同
科布多灾荒桥段暗藏玄机。大盛魁代垫税银非单纯义举,而是通过"印票制度"将牧民生计与商号利益深度绑定。这种"唇齿相依"的智慧,恰为当前区域合作提供范式——从能源贸易到产业链协同,内蒙古正将古商道的"共生逻辑"注入现代经贸肌理。
(三)文化适配法则:从蒙语学习到北疆纽带
剧中伙计从拒斥到融入的转变,揭示商业成功的文化密钥。导演以蒙语习得、祭祀尊重等细节,诠释"共情即商机"的真谛。如今万里茶道申遗不仅保护遗迹,更传承"和而不同"的基因,为"口岸经济"注入文化润滑剂。
【当代映照】
(1)物流革命:驼铃与汽笛的时空二重奏
镜头里驼队数月跋涉的艰辛,对比今日"铁路快通"的中欧班列,不变的是"货通天下"的雄心。内蒙古正以现代物流重构古商道,使其蜕变为区域合作的钢铁动脉。
(2)信用进化:从印票印章到数字存证
剧中"口头承诺即契约"的传统,在跨境数字信用体系中获得新生。当商号印章变为区块链存证,旅蒙商的"信义基因"正降低三国贸易摩擦成本。
(3)产业网络:分号体系与现代枢纽的共鸣
总号-分号-小号的古代网络,今日演化为"口岸 腹地"联动模式。二连浩特等枢纽通过产业链集聚,将"点状贸易"升级为"区域经济生态"。
(4)文化赋值:从商路记忆到产业IP
导演所言"文化贵在创造"正在应验:茶道故事变身文旅线路,砖茶驼队化作特色IP。这种"软实力"转化,恰是申遗的核心价值所在。
【终章】
《大盛魁》的当代启示在于:物流技术可革新,但"走出去"的胆魄永恒;契约形式能进化,而"信即资本"的法则不朽;文化表达会流变,然"和合共生"的智慧长存。当荧幕上的商帮传奇与现实的开放实践交相辉映,这部"动态商业典籍"的价值愈发清晰——它既是万里茶道申遗的密码本,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启示录。
(作者简介: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奈曼旗人。蒙域经济智库专家,呼和浩特市政协顾问。中国金融作协、散文家协会成员,内蒙古作协会员,茶路研究会副会长,诗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