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731》的争议与思考
近期上映的电影《731》引发了广泛讨论,其中不乏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影评人发表的负面评价。这些评价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影片《731》从立项到最终公映经历了异常艰难的创作历程。项目曾一度搁浅,面临外部多重阻挠,历经重重困难才得以完成拍摄并通过审查。这部作品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其存在本身就具有重大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拥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粉丝的知名博主,在对影片进行评价时表现出明显的历史认知缺失。他们对731部队庞大的组织体系、严密的运作机制以及骇人听闻的罪行缺乏基本认知,对国内特殊的创作环境和审查制度也选择性地忽视。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评论者往往缺乏专业的影视行业知识,却以专业口吻进行所谓的1"客观评价1"。
从艺术表现来看,《731》在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等方面确实存在提升空间,导演的技法也有待完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应该用评判普通商业片的标准来衡量这样一部肩负特殊历史使命的作品?当面对如此沉重的历史题材时,那些技术层面的瑕疵真的那么重要吗?
影片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成功唤起了人们对731部队那段被掩盖历史的关注。通过电影艺术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铭记民族伤痛,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反人类罪行,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影片最重要的不是它的艺术表现是否完美,而是它能否真实呈现那段血淋淋的历史。
当下影视评论领域存在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部分掌握话语权的评论者正用他们狭隘的认知和审美标准,对这部承载历史重量的作品进行轻率的评判。他们的负面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历史真相的遮蔽者。
《731》或许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作品,但它无疑是当下中国社会需要的一部电影。观众走进影院观看这部作品,实际上是在参与一场与历史的对话,进行一次民族的自我确认。当我们能够透过影片表面的瑕疵,触摸到那段惨痛历史的真实脉搏时,才能真正理解这部电影的深层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