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蓝营“改选”成为了外界瞩目的焦点,原本以为这是一场“等卢秀燕点头”的游戏,但在她表态不选之后,这也使得此次“改选”充满变数,如今更是出现多人角逐的情况,郝龙斌更是意外成黑马,正式表态角逐!
如今,蓝营正式开启了领表环节,目前表态角逐者的人选中,大多都已经领表完成,只有李汉中因没有参与资格,至今尚未能完成领取,虽然有意者众多,但从种种迹象表明,最终大概率会形成“三角督”的局面,外界普遍认为会在郑丽文、郝龙斌、罗智强三人中产生!
郝龙斌与赵少康的联手,远非外界看到的强强合作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次蓝营“守成派”权力精英面对路线挑战时,教科书级别的自上而下资源整合。
两人彻夜长谈的细节无人知晓,但结果却清晰无比。原本计划通过民调一决高下的赵少康,最终选择“让贤”,摇身一变成了郝龙斌身后最坚实的“护航者”和“盾牌”。
这种“分进合击”的策略,分工明确:郝龙斌在台前扮演温和团结的“共主”,赵少康则在幕后负责开火,主动将矛头对准了郑丽文、张亚中等人,指责他们破坏团结。
为什么是郝龙斌?答案藏在支持他的名单里。从其父辈留下的“军系”人脉,到地方“议长系”的实力派,再到赵少康自带流量的“战斗蓝”,几乎所有传统派系都选择了他。
有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郝龙斌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广泛的支持,恰恰是因为他“好说话”,个性温和。对于那些掌控着既得利益的“本土派”大佬们来说,一个不会冲击现有格局、不会动他们“蛋糕”的领导者,才是最安全的选择。
他承诺自己将做“第二个吴伯雄”,只当一个“抬轿者”,不谋求其他大位,这番表态更是让各方势力吃下了定心丸。
然而,这种精于算计的联盟,也暴露了其工具性的一面。外界纷纷猜测,赵少康今日的退让,是为了铺垫更长远的未来。
或许等到县市选举尘埃落定后,他与卢秀燕之间,还将有一场更高层级的提名之争。这盘大棋,每一步都充满了政治算计。
中天媒体原本计划在9月20日搭起一个公开的擂台,邀请声量最高的几位参选人同场竞技。议题直指核心,从县市布局到蓝白合作,再到敏感的两岸论述,无一不是蓝营的痛点。
更刺激的是,提问席上还坐着蔡正元、周锡玮,甚至还有网红“馆长”陈之汉,这些人个个言辞犀利,绝不会给参选人留任何情面。
对于辩才出众的郑丽文和张亚中来说,这简直是天赐良机。他们太需要这样一个舞台,来放大自己的声音,争取中间选民,实现劣势翻盘。
蓝营基层恰恰厌倦了过去那种“温良恭俭让”的形象,他们渴望一个能战斗、敢战斗的领袖。一个连党内辩论都不敢参加的人,未来要如何带领全党打一场硬仗?这个问题,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许多支持者的心里。
9月18日,郑丽文在大批支持者的簇拥下完成了登记。她振臂高呼,痛斥绿营,强调蓝营要有骨气。她甚至公开叫板,称自己拿出的1300万保证金,是自己一分一毫努力赚来的,字里行间都在暗讽那些依靠派系输血的对手。
她的言行,精准地迎合了基层对“大咖政治”和“私相授受”的普遍不满。郑丽文的主要根基,正是在“黄复兴”这样的深蓝铁票仓和广大的普通党员之中。她所代表的,是一股渴望变革、诉诸理念的“基层反叛”。
外界对郑丽文的呼声很高,她和同样被视为“中生代”的罗智强,共同掀起了一股要求“世代交替”的浪潮。但这种网络声量和民间呼声,能否转化为党内实实在在的选票,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因为另一边,郝龙斌身后站着的是组织严密、依靠利益维系的传统派系堡垒。他几乎获得了所有党内高层的背书,这是一个强大的组织动员体系,其实力不容小觑。
然而,这堵看似坚固的建制派壁垒,也并非铁板一块。地方“议长系”的支持据称也出现了七三开的分裂。
更关键的是,党内的关键人物傅崐萁,迟迟没有表态,他公开呼吁所有参选人沟通协调,并表示将在所有人登记完成后,再做出最终决定。傅崐萁的这番话,充满了想象空间。他是在为某一方施压,还是在等待时机,扮演最终的“造王者”?
与此同时,外界也在观察,支持者高度重叠的郑丽文与罗智强,有没有可能在最后关头联手。如果他们能够成功整合,势必会形成一股足以撼动现有格局的强大力量。
这场选举打到今天,胜负早已超越了个人。它更像是一次蓝营的身份认同危机,一次十字路口的艰难抉择。
最终的胜利者,不仅将成为这个党的“当家人”,更重要的是,他将定义蓝营未来的生存方式和战斗形态。是选择一条依赖派系共治、稳固守成的“内循环”道路,继续在同温层里打转?还是一条拥抱公开竞争、诉诸民意变革的“外循环”道路,勇敢地走向更广阔的战场?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选举所激化的路线之争,都将深刻地改变蓝营的内部生态。最终这会是一场“君子之争”后的大团结,还是撕裂之后满盘皆输的开始,取决于蓝营能否在做出抉择后,迅速弥合分歧,将枪口一致对准真正的目标——“拉绿下马”。
最终的牌局如何演变,所有人都在拭目以待。
参考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