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
上个月刚刚收官的美剧《研究院》(第一季)作为暑期档备受瞩目的新剧集,显然没有匹配广大剧迷的强烈期待。对于杰克·本德执导(导演代表作《迷失》系列)、携手大卫·凯利(编剧代表作有《大小谎言》《广告狂人》等)和史蒂芬·金(代表作有《肖申克的救赎》《绿里奇迹》等)双编剧这样一个顶配团队而言,《研究院》的表现就更显不尽如人意。
该剧改编自史蒂芬·金于2019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曾数周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一度得到权威书评人的热捧,并将其称为史蒂芬·金重回黄金时代的一个标志。剧版《研究院》基本遵循了小说的故事线和人物角色设定。但明显地,“史蒂芬·金不会写结尾”的问题在剧版里更是突出,即便有大卫·凯利的助力也于事无补,直接导致该剧烂尾。
《研究院》融合了史蒂芬·金最擅长的两大主题元素——童年的韧性与反抗、超自然能力。由此,他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并用社会观察员的视角使其变得丰富和真实,所以在一开始很容易捕获观众的眼球,追随他一起寻访他笔下充满着“黑暗和恐怖”的缅因州。他擅讲故事的能力亦如创作者被赐予的超自然能力,无论看似多么荒诞的设定,在他笔下总是可以轻松建立起与观众的直接联系,让人手不释卷。
《研究院》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从城市自我流放到小镇甘当夜巡人的退役警察蒂姆,另一位是有着超自然能力的天才少年卢克。史蒂芬·金仅用了短短一集长度,就将牵引着两条故事线的人物塑造得清晰分明。
卢克与地球上不同国家、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被一家名为“研究院”的秘密机构深夜掳走、集中关押,这些孩子身上都有着类似预知未来、遥感或是心灵感应等超能力。在这里,他们需要配合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研究方案(各种对肉身和精神有明显伤害的物理手段),全面贡献自己的潜能和超能力,在“火花❇️之夜”(所有人的超能力融聚在一起,由一名青少年来负责执行任务),完成那些所谓可以影响人类、改变世界的崇高任务——干预和改变地球上某些会对人类发展进程造成极端影响的瞬间,比如通过干扰飞行员的意志,造成空难实现对某个会发起战争的国家元首的暗杀……但随着一次次任务的结束,执行者的精气神也将被消耗殆尽,在油尽灯枯后被推入火炉,化为缕缕青烟。
卢克被关押后不久,就以其超高的智力和超强的潜力掌握了研究院不可告人的勾当。在得知父母已惨遭杀害、自己还被贴上了弑父杀母标签的弥天大谎后,他潜藏的巨大能量和复仇意志被激发。从这里开始,全剧逐渐演变为少年卢克和其他天才少年联手杀出研究院的“越狱之路”,这里很顺理成章地回到了史蒂芬·金最熟悉的道路上——封闭空间里的恐怖故事。在剧集的中段,我们再一次折服于他所建立的完美节奏、令人心跳加速的悬念和不寒而栗的意外反转。与此同时,研究院外的平凡人蒂姆也并行地参与着这场青少年与成年人世界的对抗和救赎之战。
“越狱”之外,史蒂芬·金还试图再次为“电车难题”(由哲学家菲利帕·富特在1967年提出的哲学问题,其核心矛盾在于是否应该主动改变轨道,以一个无辜者死亡来拯救更多人)寻求正解。在研究院的建立者和维护者眼中,牺牲以卢克等为代表的少数超能力青少年群体,换取的是世界范围内更多普通人的生命,是一道显而易见的算数题,遵循着经典的结果主义法则,自圆其说地赋予了他们道德正当性——杀害无辜是为了地球人的整体幸福而采取的正义之举。而以卢克为代表的自救群体及蒂姆等人,更关注蓄意戕害有超自然能力者和阻止研究院阴谋的人群,其行为本身的非道德性。在任何结果面前,追求每个人不可侵犯的平等的生命权应该被放在首位。利用无解的伦理困境,史蒂芬·金成功地给矛盾对立方的阵营确立了勇往直前的绝对理由:冲突永恒的前提下,冲突就会一直加剧地存续,故事本身也因此变得精彩,使得主人公超越了绝对意义上的好坏、善恶,而更丰富地进入人性中兼具黑暗与光明的复杂层面。
相比迅速有力的开端和让人琢磨不透的过程,《研究院》的结尾明显与上述故事主体所营造的氛围和更丰富的意义产生了断裂。卢克在诸多巧合和众人帮助下成功出逃,并摧毁了研究院,此前在研究院里的诸多爪牙也都一命呜呼,大快人心。结尾处的细节在故事衔接和因果逻辑上都经不起重锤推敲,此前苦心营造的铺垫、绝望而深邃的“未知恐惧”,都以卢克钻狗洞的小儿科方式瞬间消解了。又或许,因为故事的中间部分过于出色,使得史蒂芬·金的故事结尾在《研究院》一剧中显得如此轻飘。(作者为艺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