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芒影评】当刑侦剧遇上"套路疲劳":解构《黑白局》的破局与困局
文/骨鲠评剧组
影视江湖的刑侦题材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审美危机。当我们细数近年荧屏上的《黄雀》《扫毒风暴》《以法之名》《我是刑警》《狂飙》等作品,犹如星河倾泻般密集登场,却鲜有能真正点燃观众热情的爆款。究其根源,同质化的叙事模板、经不起推敲的剧情逻辑、良莠不齐的表演水准,以及那些沦为噱头的暴力场面,正在消耗着观众的耐心。
新近登场的《黑白局》以黑马之姿杀出重围,开播四集便登顶热度榜首,却遭遇口碑的"跳水式"分化。剧中杨旭文塑造的缉毒队长与王砚辉诠释的反扒警探在飞驰的列车上狭路相逢,这场充满戏剧张力的"撞案"戏码,却因警匪搏斗时全然不顾乘客安全的设定,被观众诟病为"为炫技而牺牲合理性"的典型败笔。
必须承认,该剧在类型融合上做出了大胆尝试。传统刑侦剧往往拘泥于单一案件类型——或是缉毒战线,或是反诈风云。而《黑白局》的创新在于将反扒与缉毒两条叙事线索巧妙编织,既保留了市井捉贼的智谋较量,又兼具围剿毒枭的生死时速。这种"双线并进"的叙事野心,配合拳拳到肉的动作场面,确实为类型剧注入了新鲜血液。
但人物塑造的失真成为最大硬伤。王砚辉饰演的涂洪江本可成为全剧灵魂人物,这个游走于灰色地带的"反扒判官",其工作方式却屡屡突破职业底线:当场释放盗窃惯犯的"感化戏码",在嫌疑人面前与同僚公开争执的失态,乃至私自接触涉案线人导致命案的违规操作——这些为强化"江湖气"而设计的桥段,反而消解了警察应有的专业素养。当资深警探需要新人哄劝才能配合调查时,角色的可信度已然崩塌。
更令人费解的是剧中的"巧合经济学"。缉毒组与反扒队三番五次的行动撞车,不仅违背警方办案的基本规程,更暴露出编剧对刑侦工作的认知匮乏。这些强行制造的戏剧冲突,究竟是为了展现执法体系的混乱,还是为后续的"冤家合作"埋下伏笔?当巧合成为推动剧情的主要动力,悬疑感自然荡然无存。
表演层面呈现冰火两重天。杨旭文的动作戏堪称行云流水,在车厢逼仄空间完成的格斗场面极具视觉冲击,但文戏部分的面部表情与台词处理却显得生硬刻板,与王砚辉对戏时更暴露出台词功底的薄弱。反观王砚辉,通过微表情与肢体语言精准刻画了角色的多面性——既是铁面无私的执法者,又是重情重义的江湖人,可惜剧本未能给这个复杂角色更合理的行事逻辑。
平心而论,《黑白局》在场景呈现上确有独到之处。将主战场设置在列车、站台等封闭空间,通过高度写实的环境营造出强烈的压迫感;缉毒线与反扒线的时空交错,也拓展了叙事维度。但层出不穷的逻辑漏洞与程式化的情节设计,终究让这些创新沦为"新瓶装旧酒"。
刑侦剧的艺术生命力,终究源于对警察世界的真实描摹。唯有扎根警队生态,深耕人物弧光,在严谨的叙事逻辑中生长出令人信服的戏剧冲突,才能锻造出经得起推敲的精品。若《黑白局》后续能弥补这些创作短板,或许真能打破刑侦剧"高开低走"的魔咒。毕竟,观众期待的从来不是炫目的技巧,而是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警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