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父母爱情》时,总忍不住替王秀娥可惜 —— 她跟江德华一样,都嫁给了老丁,可一个活得憋屈又短命,一个却熬出了安稳日子,俩人命运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其实这不是 “命” 好命坏,而是俩人的性格、跟老丁的适配度,还有面对日子的方式,全都不一样,最后才走出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先说说王秀娥。她跟老丁是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的包办婚姻,老丁一开始就没看上她。那时候老丁还是个想 “追求浪漫” 的文化兵,盼着娶个知书达理、能跟他聊得来的媳妇,可王秀娥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没读过书,说话直来直去,做事也带着农村媳妇的 “糙劲儿”—— 比如当着外人的面掀老丁的被子,跟邻居嚼舌根说安杰的闲话,这些在老丁眼里,全是 “没文化、没分寸” 的表现。
老丁对她的嫌弃,藏在日常的每一句话里。秀娥想跟他说说话,老丁要么敷衍两句,要么干脆躲出去;秀娥辛辛苦苦给他生了三个儿子,老丁也没多心疼,反而总觉得秀娥 “不懂自己”。秀娥心里也委屈,她知道老丁看不上自己,可她没别的办法,只能一门心思操持家务、带孩子,想用 “付出” 换老丁的一点好。可越这样,老丁越觉得她 “没自我”,俩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冷,秀娥的委屈也越积越多。
更倒霉的是,秀娥遇到了 “生孩子” 这个坎儿。那时候医疗条件差,她生老四的时候,老丁不在家,身边也没个靠谱的人,最后只能让安杰这个 “外行” 帮忙,结果大出血没救过来。说到底,秀娥的 “命苦”,一半是因为她跟老丁 “不合适”—— 老丁要的是精神共鸣,她给的是生活照料,俩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另一半是因为她太 “憋”,心里的委屈不敢说、不会说,只能自己扛着,最后不仅没换来好日子,还把自己的命搭进去了。
再看江德华,她跟老丁的适配度,可比秀娥高多了。德华也是农村出身,没读过书,但她比秀娥 “拎得清”—— 她知道老丁想要啥,也知道自己能给啥。老丁跟秀娥过惯了 “冷战日子”,后来又跟吴医助吵得鸡飞狗跳,早就没了 “追求浪漫” 的心思,只想要个踏实过日子、能包容他的媳妇。德华正好就是这样的人:她不跟老丁谈 “风花雪月”,只跟他聊 “柴米油盐”;老丁有脾气,她不跟他吵,等他气消了再慢慢说;老丁想念秀娥和孩子,她不嫉妒,还帮着照顾老丁的儿子们。
德华还有个比秀娥强的地方:她 “不委屈自己”。秀娥是 “逆来顺受”,老丁嫌弃她,她就觉得是自己不好;可德华不一样,老丁要是对她不好,她会直接说出来,甚至会找江德福和安杰 “评理”。比如有次老丁跟她拌嘴,说她 “不如秀娥细心”,德华直接怼回去:“我要是跟秀娥一样憋憋屈屈,早跟她一样没了!” 老丁被她怼得没话说,反而慢慢觉得德华 “真实”—— 不装、不憋,有啥说啥,跟她过日子不用累心。
更重要的是,德华嫁给老丁的时候,老丁已经 “认命” 了。他过够了跟 “不接地气” 的人过日子的苦,知道德华这样的女人才能让家安稳。所以他对德华,多了份珍惜,少了份嫌弃;多了份包容,少了份挑剔。德华也不用像秀娥那样,用 “讨好” 换感情,她只要做好自己,把家打理好,老丁就会记着她的好。俩人的日子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却过得踏踏实实,德华也终于熬出了自己的安稳。
其实德华和秀娥的不同命运,跟 “嫁得早或晚” 没关系,跟 “懂不懂彼此” 才有关系。秀娥没懂老丁的 “浪漫心结”,老丁也没懂秀娥的 “付出不易”;而德华懂老丁的 “晚年需求”,老丁也懂德华的 “实在可贵”。婚姻从来不是 “只要付出就有回报”,得两个人在同一个频道上,互相适配、互相珍惜,日子才能过得稳。秀娥的遗憾,是遇错了时机、没找对相处的方式;而德华的幸运,是等对了人、摸透了过日子的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