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看电视剧变成了一件特别没劲儿的事。那些规规矩矩、四平八稳的“乖孩子”剧集,我们真的看腻了。
你是不是也有同感?打开一部剧,男女主刚说三句台词,你就能脑补出他们爱恨情仇的全过程;反派一出场,那张“我是坏人”的标签简直就贴在脸上。那些所谓的“工业糖精”和“人生鸡汤”,尝多了,剩下的只有满嘴的腻味和空虚。
我们被那些规规矩矩、四平八稳的“乖孩子”剧集,折磨得太久了。
可就在大家快要麻木的时候,怪事发生了。《隐秘的角落》里小孩那张天真又阴森的脸,《狂飙》里高启强那个风雨飘摇的鱼摊,《漫长的季节》里那首贯穿始终的《路边的野花不要采》……
这些剧,就像一个个“野孩子”,突然闯了进来,把原来那套“好学生”的模板撕得粉碎。结果呢?我们集体沸腾了,像是憋了很久的一口气,终于有人替我们狠狠地吐了出来。它们凭什么?就凭那股子不屑于讨好所有人的“反骨”精神。
《狂飙》里高启强
这些剧好像在明明白白地告诉市场:我知道你们看腻了,来,给你们上点硬菜。
它们不再给你毫无瑕疵的英雄,只给你一群在泥潭里打滚、有私心、有无奈的普通人。高启强的沉沦,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残酷和人性中那点可悲的挣扎;《开端》里一次次循环的公交车,载着的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为生活奔波的你我他。
《开端》剧照
它们也不再急于告诉你一个黑白分明的是非对错,而是把生活的复杂和幽暗,赤裸裸地摊开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品,去想,甚至看完后脊背发凉,却又忍不住反复回味。谁还记得那些悬浮的“霸总”?我们更关心的是角色手里那碗面的温度,眼里那份坚守的孤独。
《漫长的季节》剧照
说到底,是我们这届观众变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见过了世界的复杂,也越来越习惯独立思考。那些单线条、扁平化的故事,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的认知。我们渴望在文艺作品里,看到生活的粗粝,看到人性的幽微,看到那些被主流叙事遮蔽的“灰色地带”。
我们不再需要被投喂,我们需要被触动;我们不再需要被告知,我们需要去感受。
我们甚至愿意为剧中的“反派”共情,不是因为三观不正,而是因为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真实的人性弧光,看到了命运的无可奈何。这种对“真实感”近乎偏执的追求,正在倒逼整个行业去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故事,才能真正打动今天的人们?
《隐秘的角落》剧照
所以,当下的我们,爱上一部“黑马剧”,爱的可能不再是那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本身,而是那个在故事里,看到了自己影子的、同样带着点“反骨”的自己。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去迎接更多“不按套路出牌”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