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故事被导演历经13年拍摄成纪录片,当年在日本上映时更是力压同期《阿凡达》,创下收视纪录。所以日本的观众来不及看《阿凡达》,他们正在看另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叫《含泪活着》,非常多人看,甚至买不到票。”
——崔永元
对于坎坷的命运不为之感叹; 对于非情的岁月不为之怨恨; 对于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 也许因为,他始终相信: “人生有时是很悲哀的,人是很脆弱的,但是人生却是值得珍惜的。”
在每年有数万人选择自杀的日本,人们第一次知道:
原来还有这样一位中国父亲,在顽强地含泪活着;
在用他的故事诠释生命的坚强与韧性——《含泪活着》
1989年,他是我国第一批出国打工的偷渡客,现如今早已身家过亿,全家移居美国完成阶级跃迁,更是在2009年一度成为所有中国偷渡客的偶像。
“我在日本一天,顶我在中国十个月,我到了日本以后,一天工资就是1000块。”
男人名叫丁尚彪,出生于中国上海。初中毕业后,他插队到安徽当知青,在那里结识了妻子陈忻星(原文“陈星星”为笔误,纪录片中妻子名为陈忻星),两人共同度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岁月后结为夫妻。70年代末,他们一同返回上海,之后生下女儿丁宁。没有学历、没有背景的丁尚彪,在一家工厂当炊事员,拮据的生活压得他难以喘息,时刻都在寻找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用五毛钱买下了一份日本留学资料,正是这份看似普通的资料,造就了他传奇的一生。但当时出国留学并非易事,高昂的学费犹如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让他望而却步——仅外语学校的学费就高达42万日元💴(原文“42万余元”未明确币种,结合时代背景及后续情节,应为日元💴),这对丁尚彪一家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相当于他们夫妻二人不吃不喝至少15年的收入。
尽管如此,丁尚彪不甘一辈子只做炊事员。为改变命运,他放下尊严,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在那个物质匮乏、大家都不富裕的年代,每一笔借款都饱含着亲友的信任。最终历尽艰辛,他终于凑齐学费。1989年,他带着家人的寄托,含泪踏上前往日本的“求学”之路。
然而刚到日本,现实就给了他狠狠一击:所谓的“留学高校”,实则是日本政府为振兴边陲小镇阿寒町所设的项目,是针对中国留学生的诱饵。就连学生公寓,都是用破旧的矿工宿舍改造而成,偏僻荒芜的环境根本无法提供打工机会。更令人绝望的是,学校为防止学生流失,不仅没收护照,还实行12到14小时监控。
面对巨额债务,丁尚彪不得不选择逃离学校。当晚,不通日语的他独自一人拿着手电筒,徒步近4个小时,终于赶上了逃离阿寒町(原文“阿韩丁”为笔误)的末班车,前往上千公里外的东京。但这次逃离,也让他彻底失去了合法身份,从此沦为“黑户”,开启了长达15年的异国求生之路。
在东京的日子里,丁尚彪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语言不通导致交流障碍,没有身份证🪪让他处处受限。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在餐厅帮厨,深夜在酒吧打扫卫生——身兼三份工的他,每天要工作到凌晨。此时电车已经停运,他只能沿着轨道慢慢走回家。
为节省开支,他栖身于最廉价的阁楼,吃超市临期的打折食材;屋里没有浴室,他就用塑料布围成简易浴棚。尽管生活如此艰辛,他仍在狭小的房间里始终挂着女儿的照片,将其作为精神支柱。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辛苦打拼中,八年时光悄然流逝。这八年里,丁尚彪省吃俭用,将每个月赚来的钱全部寄给妻子;与此同时,妻子陈忻星在国内用他寄回的钱,在上海购置了两处房产。
如今,摆在丁尚彪面前的是艰难抉择:回国,他将重新回到过去的生活,再次成为普通炊事员,且因“黑户”身份,回国后可能再也无法返回日本;不回国,他与妻女长期分离,对家人满是愧疚,妻子也对他产生了怀疑,两人的婚姻面临严峻考验。
不过,导演的介入给丁尚彪的生活带来了转机:导演答应将他的生活全程记录下来,带给远在国内的妻女看,以此化解妻子心中的疑虑,也让女儿更理解父亲的付出。1997年2月,导演把丁尚彪在日本的艰苦经历带回上海给妻女看时,女儿不禁掩面而泣:“原来爸爸在那边这么苦,而且他为我想了这么多。”
在父亲的鼓励下,丁宁努力学习。1997年6月,一通越洋电话让这个坚强的男人红了眼眶——丁宁以优异成绩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录取,这个历经风雨的家庭终于迎来了曙光。
但分别的时刻也随之而来。临行前,母亲带着女儿下了馆子,看着自己为之付出半辈子的女儿,眼中满是不舍和担忧;女儿也叮嘱母亲“注意身体,不要那么拮据”,“她就是不舍得用钱”。时光流转,这个家庭再次面临离别:八年前,母亲在机场含泪送别丈夫远赴异国;如今,她又要目送女儿踏上求学之路——从此一家三口分散在世界各地,重逢遥遥无期。面对女儿,母亲努力克制情绪,始终保持微笑与鼓励;可当女儿转身离去的那一刻,一向坚强的她看着女儿的背影,瞬间泣不成声,多年来独自承担的艰辛与对亲人的思念,在这一刻倾泻而出。
由于女儿乘坐的航班需在日本转机,这让自小学便与父亲分离的她,迎来了与父亲24小时相聚的珍贵契机。但进入机场需出示身份证🪪,丁尚彪无法前往接机,于是两人约定在离机场最近的地铁站碰面。
这是父女俩阔别八年后的第一次相见,女儿已从懵懂可爱的小女孩长成即将步入大学的少女。女儿本以为彼此会生疏,可父亲亲切的目光、不停的关心,让她仿佛回到了小时候。随后,父亲带女儿来到自己打工的餐厅吃饭,满脸骄傲地向同事介绍女儿,也向女儿讲述自己当初在这里刷碗打工的经历;饭后,父亲又带女儿沿着自己每天下班的轨道回到住所,父女俩坐在一起聊到深夜,父亲看着女儿,眼神里满是不舍,有说不完的话。
转眼间24小时过去,去往机场的地铁上,是父女俩最后的相处时间。离机场越近,两人越沉默,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当听到到站提醒时,再也控制不住情绪的父女俩,默默擦拭着眼泪。电车到站,父亲转身离去,站在车外一边擦泪,一边凝视着女儿的背影;不敢回头的女儿,直到列车开动才匆匆转头,隔着车窗与父亲挥手告别。“见到爸爸的时候,我想,可能和他分别了八年,应该已经很生疏了;但经过十几个小时的交谈,我会觉得,不管怎么样,他还是爸爸。”
女儿离开后,丁尚彪更加努力:每日打两份工之余,还抽出时间考取了五本技术资格证。只要想到自己的努力能为女儿换来更光明的前途,他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干劲十足。
自从女儿去美国留学后,母亲便不停向大使馆申请签证,却屡屡被拒。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12次申请时,她终于获得通过。和女儿一样,她也选择从东京中转的航班,只为能与分别13年的丈夫短暂相聚。为了这次见面,她特意做了新发型、挑了新衣服,满心欢喜地期待着重逢。
另一边的丁尚彪,同样为见面做足了准备:他不仅拿出当年结婚时妻子亲手缝制的红枕套,还连夜制作了一份东京旅游攻略。第二天一早,丁尚彪就早早来到地铁站等候。当地铁车门缓缓打开,这对分别13年的夫妻终于再次团聚——没有过多言语,彼此眼中满是13年的思念与久别重逢的喜悦。
走在丁尚彪走过无数次的铁轨上,夫妻二人有说不完的话,却默契地不提这些年各自受的苦,只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团聚时光,路旁的樱花树见证了这一切。回到出租屋后,丁尚彪亲自为妻子做饭;看着丈夫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再看看床上熟悉的红色枕头,过往幸福的画面瞬间涌上妻子心头。谈到这十几年的时光,妻子再次泣不成声。
13年的想念,最终交织成夫妻俩72小时的相聚。丁尚彪想带妻子吃遍东京的美食、看遍东京的美景,弥补这13年的亏欠。可72小时转瞬即逝,刚重逢的夫妻又要分离。临行前,妻子在寺庙虔诚许愿,盼一家三口早日团圆。
还是那节车厢、那个地方:五年前,丁尚彪送别女儿;如今,他含泪告别妻子。二人默默挥手,转身便泪如雨下。“他曾经是我十几岁就认定的人啊。”(原文“他曾经的时候,十几的妻子”表述残缺,结合语境补充完整)航班远去,丁尚彪仍落寞地靠在站台柱子上,久久不愿离开。
两年后,丁宁在美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实习医生。15年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丁尚彪决定回国与妻子团聚。离开东京前,他重返初到日本的地方——阿寒町。这里虽曾给过他欺骗与绝望,但他靠顽强毅力实现了阶级跨越,改变了全家的命运。
回国的飞机上,丁尚彪双手合十,与这片拼搏了15年的土地告别,他坚信未来满是幸福。15年里,无数血泪汗水,一家人却从未放弃希望,在逆境中绽放出坚韧的光芒。生活或许充满艰难,但他们面对苦难的勇气,如同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值得我们永远敬仰与学习,也激励着每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勇敢奋进、永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