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18届白玉兰奖颁奖礼的直播相信很多朋友都记忆犹新,当『白百何』念出“最佳女演员:『宋佳』《悬崖》”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搞错了?”
记得当时微博有很多炸毛的网友,有人骂“评委收了钱”,有人替『孙俪』抱不平,“甄嬛都演活了,凭什么输给那个只会闯祸的顾秋妍?”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那时候的观众追剧全凭“爽感”——《甄嬛传》多解气啊,甄嬛从莞嫔到太后,一路打怪升级,“贱 人就是矫情”,“赏你一丈红”的台词真的确深入人心。
可《悬崖》呢?节奏慢得像熬粥,『宋佳』演的顾秋妍一天到晚捅娄子,要么私藏电台被发现,要么跟周乙耍脾气误事,最后还间接害死了张平钧和周乙,看的时候气得想冲进屏幕摇醒她。那时候哪儿懂什么演技啊,只觉得“讨喜的角色就是演得好,让人上火的就是演得差”,连带着觉得评委肯定是瞎了眼。
不知不觉间,十三年过去了,因为『宋佳』的再次走红,就找来了《悬崖》,抱着“再骂一次顾秋妍”的心态点开,结果越看越沉默。
原来当年我们漏看的,也许全是『宋佳』藏在“讨人嫌”人设里的演技细节,还有《悬崖》这部剧藏在慢节奏里的真功夫。
再回头想那场颁奖,哪是什么评委不公,分明是我们这些观众,把“热度”当成了“质量”,把“喜欢”当成了“演技”,说到底还是太年轻,不懂行业里真正的好表演,从来不是讨喜那么简单。
先说说《悬崖》这剧,当年没《甄嬛传》火,不是因为它不好,是因为它“太实在”。后来查资料才知道,编剧全勇先为了写这个剧本,花了三年时间采访老地下党,连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的街景、警察厅的办公流程都查得清清楚楚。导演刘进更是出了名的“细节控”,剧中周乙穿的西装、顾秋妍用的手包,全是按当年的款式复刻的,连办公室里的日历,日期都跟剧情时间线对得上。
这种“较真”,让《悬崖》的谍战戏没了悬浮感——没有飞天遁地的特工,没有一眼就能看穿的反派,周乙和顾秋妍更像“伪装在敌人心脏里的普通人”,他们会怕、会慌、会犯错,连传递情报都要小心翼翼避开邻居的目光。
这种“真实感”,其实最考验演员。顾秋妍这个角色,难就难在“不完美”——她不是传统谍战剧里的“大女主”,刚出场时就是个没经验的新手特工,带着知识分子的执拗,还有点小骄傲,觉得自己懂理论就能做好工作,结果第一次执行任务就差点暴露。
『宋佳』没把这个角色演成“傻白甜”,也没演成“圣母”,而是抓住了她的“成长线”:一开始跟周乙吵架,语气里全是不服气,眼神里带着“你凭什么管我”的倔强;第一次看到同志牺牲,她攥着衣角的手在抖,嘴唇发白却不敢哭,怕被监听;到后来慢慢成熟,学会隐藏情绪,哪怕知道周乙要牺牲,也只能在车里偷偷抹眼泪,转头还要强装镇定继续工作。
印象最深的是张平钧牺牲后那场戏:顾秋妍坐在桌前,手里拿着张平钧的照片,没有大哭大叫,只是眼神空洞地盯着照片,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照片边缘,过了好一会儿,才轻轻叹了口气,把照片塞进抽屉最里面。
那场戏没有台词,『宋佳』却把她的愧疚、自责、恐惧全演出来了——她知道是自己的执拗耽误了时间,才让张平钧送了命,可她不能表现出来,因为她是特工,只能把情绪压在心底。这种“克制的表演”,比声嘶力竭的哭戏难多了,也高级多了。
后来看『宋佳』的采访,她说为了演好这场戏,特意去问了当年的地下党家属,“他们说那时候亲人牺牲了,连哭都要躲着人,怕被敌人发现破绽,所以我不能演得太外放,要把情绪藏在细节里。”
再对比《甄嬛传》,不是说『孙俪』演得不好,而是两部剧的“表演逻辑”不一样。甄嬛这个角色,从天真到腹黑,有很明显的“标签感”——前期的笑是甜的,后期的笑是冷的,台词里的锋芒也越来越露,观众很容易get到她的变化。
而且季冠霖的配音确实为甄嬛加分不少,清亮又带劲的声音,把“贱 人就是矫情”的嘲讽、“臣妾做不到啊”的无奈都传到位了。但问题也在这儿:白玉兰奖向来看重“演员的完整表达”,原声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往届的最佳女演员,比如海清凭《蜗居》获奖,蒋雯丽凭《金婚》获奖,用的都是原声。
不是说配音不好,而是原声更能体现演员的台词功底——语气的轻重、呼吸的节奏、情绪的起伏,这些都是表演的一部分,少了原声,就像少了一块拼图,再完美也有点遗憾。
当年还有人说『宋佳』“奖运好”,可仔细看她的演艺路,哪是什么运气?早几年演《闯关东》里的鲜儿,也是个倔强又命苦的角色,她把鲜儿从少女到妇人的沧桑演得让人揪心,那时候就有人说她“会演正剧”;
后来凭《萧红》拿金鸡奖,演的是民国女作家,敏感又孤傲,她连走路的姿势都改了,学萧红的文人气质;到《悬崖》的顾秋妍,又是完全不同的角色——鲜儿的倔强是江湖气的,萧红的倔强是文人式的,顾秋妍的倔强是新手特工的青涩。能把三个“倔强”的角色演得不一样,这本身就是演技的证明。
再说当年的评委,后来看报道才知道,那年的评审团里有导演高希希、编剧王宛平,还有老演员『李雪健』。他们选『宋佳』,不是否定『孙俪』,而是更看重“表演的难度”和“角色的厚度”。
『李雪健』当时就说:“顾秋妍这个角色不好演,太容易演成‘讨人嫌’或者‘圣母’,但『宋佳』把她演活了,让你既生气她的犯错,又心疼她的成长,这就是好表演。”王宛平也提到,《悬崖》的剧本扎实,每个角色的行为都有逻辑,『宋佳』的表演跟剧本贴合得很好,“没有多余的动作,没有夸张的表情,每一个细节都在为角色服务。”
如今再回想当年的争议,其实就是“大众审美”和“专业评审”的一次碰撞。
《甄嬛传》火,是因为它满足了观众的“爽点”——看主角🎭️逆袭、看坏人倒霉,剧情紧凑又有记忆点;可《悬崖》不提供“爽点”,它提供的是“共情点”——让你看到地下工作者的不易,看到普通人在特殊年代的挣扎。观众喜欢甄嬛,是因为她“完美”;评委认可顾秋妍,是因为她“真实”。这两种喜欢没有对错,只是角度
有一说一,《悬崖》和《甄嬛传》其实,都是好剧,但从表演的“不可替代性”来说,『宋佳』的顾秋妍更难复制——换个演员演甄嬛,可能也能火,但换个演员演顾秋妍,未必能把那种“拧巴”和“成长”演得这么到位。想想也是,这些年翻拍的谍战剧不少,可再也没有一个角色像顾秋妍这样,让人又气又疼,又忘不了。
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骂评委的网友们,大多也成了职场人,再看剧时,不会只盯着角色讨不讨喜,反而会注意演员的台词、眼神、细节。就像我现在看顾秋妍,不会再骂她“蠢”,而是会想:如果我是她,在那个年代,面对那么多危险,会不会也会犯错?『宋佳』把这种“普通人的不完美”演出来了,这才是最难得的。
那场白玉兰颁奖,不是『宋佳』赢了『孙俪』,也不是《悬崖》赢了《甄嬛传》,而是“专业的表演”赢了“大众的热度”,“真实的角色”赢了“讨喜的人设”。当年我们不懂,是因为太年轻,只看到了表面的热闹;现在懂了,是因为我们成熟了,终于能看懂表演里藏着的功夫和诚意。
有时候想想,追剧就像过日子,年轻时喜欢轰轰烈烈的爽感,年纪大了才懂得细水长流的质感。『宋佳』的顾秋妍,就像一杯浓茶,刚喝的时候有点苦,越品越有味道;而甄嬛就像一杯甜饮,喝的时候很开心,过后却没那么多回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十年后再提那场颁奖,越来越多人会说:“当年评委没选错。”
至于『宋佳』的“奖运”,其实哪有什么运气,不过是她把每一个角色都磨透了,把每一场戏都演扎实了,等到机会来的时候,自然就能接住。就像顾秋妍最终成长为合格的特工,『宋佳』也用一个个好角色,证明了自己不是“爆冷”,而是“实至名归”。